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國加大建築擬因排華“污點”改名 
http://www.CRNTT.com   2018-11-20 09:41:03


 
  波爾特的確是堅定的1882年《排華法案》支持者,事實上在大部分有關他的介紹中,這都是他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重大事跡,那本“中國問題”在當時也很有影響力。在19世紀全美反華情緒高漲的時候,波爾特是其中相當活躍的發聲者。他鼓吹兩個不能同化的種族向來無法共處,華人只能被白人奴役或消滅。波爾特對有色人種的歧視不僅限於華裔,對印第安人和非裔也有過不敬言論。

  波爾特的種族主義一直有證可考,但在Reichmann之前,從來沒有人注意過他就是在名校伯克利校園裡耳熟能詳的名字。

  因歷史而改名的“標準”應該是什麼?

  在任何反對種族主義的人看來,《排華法案》早已是公認的錯誤,而波爾特有過這樣的言論,自然不適合出現在一所學校“半官方”的名稱裡。但事情沒有這樣簡單,在更名的呼籲提出後,這件事引起了不少爭議。

  美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長時間的歧視、排擠或壓迫,而隨著社會意識變遷,一些當年被奉為“英雄”的人物,如今就無法再被視為楷模。一年多前在全美興起的拆除南北戰爭中南方將領塑像等紀念物的浪潮,便是因為如此。

  多數在美少數族裔都經歷過“苦難史”,留下的歷史痕跡也很多。光是伯克利所在的北加州,也還有兩所大學的名字有其“陰暗面”。19世紀中期,一位名叫塞拉努斯•黑斯廷(Serranus Hastings)的律師、農場主大力推廣和資助獵殺印第安原住民的行動,他後來創辦了美西第一所法學院—黑斯廷法學院(UC Hastings College of the Law);而19世紀60年代,曾招募志願者參與屠殺印第安人以掠奪他們土地的時任加州州長利蘭•斯坦福(Leland Stanford),是後來斯坦福大學的創辦人(斯坦福也曾是排華法案支持者,在談到華裔移民時曾說“低等人類會影響到高等種族”,但後來他的鐵路公司招聘了大量華人勞工)。

  在伯克利法學院之前,已經有好幾所大學因遭到類似抗議而做出改名決定,例如耶魯大學去年剛改了一所學院的名字,因為原名中的“卡爾霍恩(John C. Calhoun)”不僅曾是美國副總統,也是一名白人至上主義者;喬治城大學2015年改過兩棟以前校長命名的樓名,因為這兩位校長都曾販賣黑奴以抵償學校債務。但相比這些來說,伯克利法學院的事件顯然更為複雜,因為波爾特這個名字已經深植其中,改名波及的範圍會很大。

  據悉,伯克利法學院院長Erwin Chemerinsky對改名幾次動搖,改了好幾次決定,在13日的聲明中,他也承認“這個問題讓我覺得非常棘手”,但他同時解釋了為什麼最終決定建議改名:“我堅信名字只是一個象徵,不會影響學院的本質,無論是否用波爾特做名字,伯克利法學院都是一個很好的地方。”

  許多伯克利學生其實也對改名是否有必要心存疑慮。一些來自南美國家的學生說,“波爾特法學院”在當地是個頗有名氣的名字,改名恐怕會對那裡不少有志“上名校”的學生產生困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