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改革創舉讓中國取得巨大成功
http://www.CRNTT.com   2018-10-27 09:41:07


資料圖:深圳市民在深圳市深南大道旁的鄧小平畫像前廣場上休閑。
  中評社香港10月27日電/僅用一代人的時間,改革開放政策便幫助這個貧困、動蕩的國家抵達了它5000年歷史中繁榮、穩定的高峰。

  俄羅斯《獨立報》10月25日載文《撼動中國的40年》,文章說,如何在社會主義經濟這棵參天大樹上嫁接市場的枝脈?中國有句諺語叫“摸著石頭過河”,當時中國的領導人也是在嘗試與錯誤中前行。安徽某村農民開始分田到戶,政府對這一做法予以肯定,保護他們免遭在外人看來是無法逃脫的責罰。而後,上述經驗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開來。

  具有歷史性、決定性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落下帷幕的數周後,鄧小平前往美國訪問。華盛頓大開綠燈,急需廉價勞動力的西方企業巨頭紛紛將生產遷往中國。北京向世界工廠的蛻變,正是自那時揚帆起航的。

  自上世紀80年代起,各種不同的經濟體系開始在中國共存。國民經濟的大部分領域仍按社會主義規律運作。與此同時,在相對有限的領域,中國開始放寬國內以及對外貿易、社會生活的限制,勞動生產率和居民收入迅速增長。

  兩種經濟體制在一個國家并行,勢必引發摩擦,導致地區性發展失衡,中共內部也圍繞意識形態問題展開辯論。

  隨後,鄧小平明確地指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并非常積極地使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說法,用於描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計劃與市場經濟的相得益彰。

  黨的領導層以及數千萬黨員的團結一心、政府機關秩序的整肅、國民深受快速奔向富裕生活承諾的鼓舞、西方經濟制裁的削弱,為新的經濟飛躍奠定了基礎。後者被稱作“中國的和平崛起”。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