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貿易戰:殷鑒不遠,來者可追
http://www.CRNTT.com   2018-09-21 10:09:08


 
  同樣在今年秋天,前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來到北京。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這位曾經提出中國應是“負責任利益攸關方”的政治家對來賓們說,應從歷史中學習管理中美關係。不相互威脅、不讓摩擦升級,絕對避免對抗,尋找雙方的共同點。“過去40年,中美之間的合作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益處,雙方應該相互尊重。我想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明智的。”

  是的,從歷史中學習管理中美關係。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卡爾說過,我們只有根據現在,才能理解過去;也只有借助過去,才能理解現在。中國古語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使人能夠理解過去的社會,使人能夠增加把握當今社會的力量,便是歷史的雙重價值。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徐建煒和李志龍在研究1930年美國通過《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這段歷史時發現,當時很少有人預料到,這將是一場綿延十年之久的貿易戰的開端,並讓此後的大蕭條雪上加霜。儘管這一法案遭到了經濟學家們的聯名反對,但是貿易保護主義的邏輯顯然更加符合政客的直覺。

  貿易戰的背後是一個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思潮,在這股思潮退去之前,貿易戰很難真正結束,這中間還將伴隨受惠於貿易戰的利益集團的推波助瀾。

  大蕭條結束半個多世紀後,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來臨。今年適逢金融危機十周年,回望歷史,當美國次貸危機已現端倪的時候,多數人認為這只是美國的事,甚至與實體經濟無關。等到回過神來,世界已經不同,一場血雨腥風的風暴從華爾街蔓延到全球。為了應對危機,美國和世界主要經濟體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緊急救助、加強監管,推動經濟從虛擬向實體回歸。美國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才完成調整,而世界經濟在此後多年裡一直在復甦和“新平庸”之間兜兜轉轉。在歷史的大背景下,危機除了改變個人的生活軌跡之外,沒有國家可以置身事外。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一切可能還會再來一次。

  金融危機讓中國意識到,這麼龐大的經濟體不能光靠出口來拉動。經過十年的調整,中國對出口依賴度已經從2007年的接近70%下降到10%左右。據清華大學教授魏傑測算,貿易摩擦升級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為0.2到0.5個百分點,最大影響就是0.5個百分點,我們實際上還承受得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