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支持著科學家一次次從失敗中爬起
走進覃重軍的實驗室,堆放在他案頭上,是2000多頁A4紙,密密麻麻、用不同顔色寫滿的科學靈感和實驗思考,這其中不少就來自他散步時記下的思考瞬間。
他告訴來訪的記者,不忙時他還喜歡翻閱《愛因斯坦文集》《巴斯德傳》,“心若綳得太緊,很難有創新想法,技術領先常常是短暫的、容易模仿的,只有創新思想領先,一般人是不容易趕上的”。
在覃重軍看來,每一次基礎研究的比拼,都不只是時間上的賽跑,更是理念上的交鋒,以及實驗操作上的高低之分。他還記得,中國團隊曾經“遭遇”過染色體融合之後酵母就不生長的問題,核查之後發現還是在操作上出現了誤差,“把著絲粒附近重要的基因損傷了”——這些細節,或許正是染色體融合成功與否的關鍵。
覃重軍有時會想起1992年的自己。那時還是一名博士生的他,在博士論文的後記裡寫下了這樣的話:“近1300頁的實驗記錄中,失敗何止百次!然而,沒有一次失敗能够真正打垮我,為什麼?照亮我前進的道路并不斷給我勇氣去正視失敗的,是對科學的熱愛,對揭示生命世界奧秘的向往以及科學發現給我帶來的純真的快樂……”
26年後的今天,當年的“科學夢想之心”依然年輕。覃重軍憨笑道,“科學是一條無窮無盡的探索之路,也許一生都會這樣幹下去。”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