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航天人才脫離體制創業商業航天
http://www.CRNTT.com   2018-07-30 17:32:26


  中評社北京7月30日電/一顆已經成型的衛星正在位於北京的工廠中進行一系列測試,如果順利,這顆近100公斤的衛星將在2018年年底被送上太空。

  這顆衛星屬於一家名為千乘探索的創業企業,包括創始人在內的13名核心技術人員全部來自於航天科技集團等體制內航天集團。2017年上半年,他們紛紛脫離原有體制,開始在市場中覓尋新的機會。

  這並非個例,過去的一個月時間裡,千乘探索CEO苗建全面試了10位技術人員,他們均來自於航天體制內部。另一位航天體制離職人員向經濟觀察報提供了一組數據,在2018年上半年其曾供職的研究院已經陸續離職40名左右的技術人員。

  從2015年開始醞釀的中國航天商業力量已經初具規模,它們如海浪般一波又一波的衝擊著體制的巨石,向體制內蠢蠢欲動的技術人員展示了遼闊的畫面。“這讓我想到了改革開放初期的一些場景,看過很多當時的報道,大量體制內人員下海創業,一些體制內的資源也開始向市場釋放”,西安慣性飛越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程翔對經濟觀察報表示。程翔此前就職於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在2017年年底,程翔和數名同事離開研究院創建了這家從事商業航天動力技術研究發展的創業公司。

  類似於改革開放初期,體制內輸出的並不僅僅只有人才,中國航天體制多年累計的技術、工業基礎同樣成為商業航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千乘探索正在生產的衛星其主要零部件均來自於十幾個航天院所。

  苗建全對經濟觀察報表示,我們考慮過公司未來發展到一定規模後,能夠返過身為體制內公司、軍隊、政府提供服務。

  一張合影

  2017年7月,千乘探索11個人的初創團隊在中關村的一家餐廳裡吃了一頓飯,並拍下一張合影。“我們需要一些儀式感提醒自己,已經把鐵飯碗砸了。”苗建全對經濟觀察報表示。

  在這個初始團隊中,除一名行政和一名財務外,其餘9人均來自於航天體制內,涵蓋了結構、控制相關的多個技術崗位。

  從2008年畢業進入航天科技集團,苗建全已經在體制內呆了9年時間。他經歷了一個項目從立項到發射成功的完整過程,最終該項目在2016年發射成功。

  在發射當天,苗建全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當看到那麼大的火箭飛起來,飛到那麼遠的地方,然後從3萬多公里外的地方發回信號,怎麼能不激動”,苗建全對經濟觀察報表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