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貝利帶領的巴西隊之外,歷史上還從來沒有南美球隊能在歐洲奪得世界杯冠軍。俄羅斯雖然地處東歐,對歐洲球隊來說也算是佔據了主場之利,無論是飲食還是氣候,總是相對接近的。“天時地利人和”,如此看來世界杯在四強階段成為“歐洲杯”也並不意外。
從微觀角度來說,世界杯之所以成為“歐洲杯”,我們不能否認“簽運”的力量。俄羅斯世界杯小組賽期間“寒風”勁吹,導致各組種子隊風波不斷,衛冕冠軍德國隊的出局使中北美勁旅墨西哥隊成為小組第二進入了上半區,在八分之一決賽中直接上演和巴西隊的“美洲內戰”。而上屆亞軍阿根廷在小組賽磕磕絆絆,最後時刻才以小組第二晉級,來到了上半區不幸提前與才華橫溢的法國隊相遇。
在下半區,隨著哥倫比亞在八分之一決賽中點球被英格蘭淘汰,整個下半區徹底淪為“歐洲內戰”。上半區的法國和比利時隊在把大力神杯留在歐洲的問題上功不可沒:法國接連淘汰阿根廷、烏拉圭,比利時擊敗日本隊和奪冠熱門巴西隊。就這樣,歐洲球隊在半決賽階段順利完成會師。
歐洲球隊在世界杯八強中佔據六席,對四強完成“壟斷”有運氣,但偶然中也有必然。球員個人能力不足,可以通過整體性的打法和科學的戰術體系去彌補,而過分依靠球星個人能力解決問題的踢法則並不保險,勢必會讓南美球隊在與歐洲強隊的交鋒中漸落下風。
世界杯結束了,“歐洲杯”開始了。南美足球需要重新審視與歐洲足球的差距,對症下藥,迎難而上。否則,今後人們可能將越來越多地看到淪為“歐洲杯”的世界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