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大型銀行持續整合業務結構
http://www.CRNTT.com   2018-05-31 13:06:32


  中評社北京5月31日電/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大型銀行一直在整合和調整業務結構,不僅紛紛採取壓縮和整合投行部門、重整其零售銀行部門並加強私人銀行建設等措施以壓縮運營成本,同時還集中加大科技投入,適應新的銀行業發展環境和解決自身技術人才缺乏問題。

  日前,德意志銀行宣布了包括裁員超過7000人在內的大規模重組計劃。一時間各方對於國際大型銀行業務整合的關注度再次升溫。實際上,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大型銀行一直在整合和調整業務結構。

  細觀德銀本輪重組和調整,在全球布局上體現為大幅壓縮美國市場業務和放緩中歐、中東及非洲業務,業務調整上則重點壓縮投行部門。據悉,未來將削減25%的股票銷售和交易業務人員,同時進一步壓縮大宗商品咨詢和業務部門。

  目前採取壓縮和整合投行部門措施的並非只有德銀一家。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各大銀行都著手整合投行業務。這是因為監管收緊,要求投行業務與企業金融、零售金融分離,投行業務無論是在資本門檻還是人員薪酬方面都面臨更大的監管挑戰。

  同時,在今年上半年之前,債券、股票以及外匯各領域產品的業務量和利潤都在下降,不需要國際金融危機前那麼多投行人員。金融咨詢公司——聯盟發展公司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前12大投資銀行有關固定收益、貨幣和大宗商品業務收入降至680億美元,為7年來最低點。其中,來自十大主要交易貨幣的收入已經降至71億美元,為200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但是,行業整合併不意味著所有銀行的投行部門都在壓縮。與歐洲大型銀行投行業務縮減同步出現的是美資投行市場份額上升。摩根大通、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都不同程度地提升了投行業務的市場份額。數據顯示,最大的5家美國銀行投行業務營收比重已經高達62%,剩餘的不足40%則由7家歐洲銀行所有。

  在美資投行主導態勢越來越明顯的情況下,長期處於二線梯隊的歐洲投行面臨著“雞肋”的尷尬境地。一方面,形成全面與美資機構競爭的態勢需要補齊各自的不足,但是高昂的成本是歐洲銀行無法承受的。另一方面,即使補齊了業務短板,投行業務的總體業務量已經遠不及國際金融危機前水平,資本投入後的預期收益無法保證。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