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力塔和麥田(來源:網絡) |
中評社北京5月20日電/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放在首位的是“柴”。從燒柴到燒煤,再到燒油燒氣,老百姓的能源也在不斷升級。“打開閥門就能生火,乾淨方便還安全,誰還願意重新支起煤爐。”北京市順義區居民張南說。能源升級的背後,除了我國能源企業立足自身加快發展外,也離不開能源國際合作和對外開放。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我國能源領域對外開放不斷擴大:
——能源領域政策溝通深化。5年來,我國已與有關國家建立56個雙邊能源合作機制,參與29個多邊能源合作機制,簽署了100多份合作協議。
——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A/B/C線、中哈原油管道、中俄原油管道和複線等一批有影響力的項目順利落地。
——能源貿易暢通水平提升。2017年,我國從俄羅斯、沙特、安哥拉、伊拉克、伊朗等國進口原油4.2億噸,同比增長10.1%;從土庫曼斯坦、澳大利亞、卡塔爾、馬來西亞、印尼等國進口天然氣94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6.1%;從印尼、澳大利亞、蒙古國、俄羅斯等國淨進口煤炭2.5億噸,同比增長3.2%。
即便有如此大體量的能源國際合作,我國的油氣供應依然較為緊張。比如去年底的氣荒,一些地區的百姓起居受到影響。受氣荒影響的還有企業。“煤改氣後,同樣的產能,2017年比2014年成本降了600餘萬元。但用氣波動、季節性緊張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產穩定性。”浙江一家豆製品企業生產負責人說。
改革開放40年來,雖然能源產量大幅提升,但由於經濟總量的飛速躍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對能源需求的增長遠遠超過了能源生產的增長,已經很難完全靠自身解決能源供給。而且在今天,開放合作是全球經濟不可逆轉的大趨勢,要解決我國目前的能源供給,在立足自身發展的同時,深化能源全球合作是必然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