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緬甸唐人街唯一一家中藥材店的百年沉浮
http://www.CRNTT.com   2018-04-17 00:04:46


緬中藥材行掌櫃 (緬甸金鳳凰中文報微信公眾號)
 
  好景不長,1948年緬甸獨立後,政府開始實行經濟國有化運動,英國、印度和華僑資本企業及部分緬甸民族私營企業都受了很大的影響,先後被緬甸政府收歸國有的企業達1.5萬多家,許多華僑工商業家都被迫回國或移民。直到1964年3月,緬甸政府下令將外僑所有的工商企業收歸國有,永福堂大藥房和唐人街其他七家藥房一樣,不可避免地捲入了時代的浪潮中,被淹沒的無影無蹤。

  叔父和陳鐵曾只好另謀出路,陳鐵曾在藥店附近擺攤賣起了餅幹,賣餅幹的收入只夠勉強維持基本的生活,“一時間聞不到藥材的味道反而不適應了,總懷念起在藥房的日子。”他說。

  8年後,緬甸政府放寬國有化政策,准許人民經營小型工商業,中藥鋪又回到了華人華僑手中。“由於前8年的經營不善,中藥鋪在緬甸已經逐漸衰落,從最初的八家,減少到四家,最後只剩我們一家。”陳鐵曾說。在得到中國華人華僑組織的中醫協會的資金支持後,永福堂大藥房生意漸漸有了起色,正式改名為緬中藥材行。也正是在這時,叔父年事已高,身體已經不能夠支撐住藥材行的運營管理工作,陳鐵曾在叔父的推薦下繼承了藥材行,成為了緬中藥材行的掌櫃,運營藥材行至今。

  路漫漫

  “這是祖傳的百年藥材行,是老祖宗為我們留下的,我們千萬不能讓它逝掉。”提起緬中藥材行,老先生依舊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一邊說這句話,一邊擺手。 緬中藥材行百年間的沉沉浮浮,在他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前些年生意好的時候,藥材行每天能賣出40副藥材,現在大家都去看西醫了,我們每天只能賣出10副藥材左右。”老先生說。隨著西醫在緬甸越來越普及,更多的人在看病時選擇西醫就診,中醫的生意逐漸冷清了下來。隨著老先生年齡增長,在藥材店中坐堂看病變得艱難,“中醫醫術太難學,花十年時間都不一定能夠參透,現在沒有人願意跟我學了。”老先生無奈地說,由於學習中醫醫術需要較長時間,並且中醫工資微薄,中醫在緬甸變得越來越稀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