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郭正亮:富士康大陸上市加劇台灣空洞化
http://www.CRNTT.com   2018-03-12 12:08:00


 
  問題是,相對於上海A股給科技股高達43倍本益比,台灣股市由於科技股眾多,鴻海只得到11-12倍本益比,兩岸募資能量相差三倍以上。早在 2015年6月25日,郭台銘就曾在股東大會表示“台股本益比太低,恐遭邊緣化”,並以台灣企業弘訊科技為例,原本在台灣只是普通的塑膠射出機自動控制器廠商,到大陸上市後,市值竟暴增到300億台幣!郭董當時就表示,為了募集更多資金,將在未來3-5年,把鴻海集團的大陸投資分拆在大陸上市。

  2017年郭董兌現諾言,7月鴻騰精密赴港掛牌,10月全球第二大PCB廠商臻鼎,也切出子公司鵬鼎在深圳上市。如今鴻海持股高達94%、最負盛名的富士康,也順勢改組為FII,2018年3月在上海上市,算是鴻海集團進一步脫胎換骨為大陸上市集團的里程碑。

  FII在大陸上市之後,台灣鴻海固然仍擁有85%股權,但由於FII投資計劃都在大陸,未來不管是在大陸辦理增資,或是和陸企或外商進行合作換股,都將進一步稀釋鴻海股權。一旦FII在大陸籌資開始超過鴻海,鴻海原本對FII主導權也將隨之喪失。

  兩岸資本市場落差,不但會衝擊鴻海對FII主導權,也將進一步導致鴻海人才出走。兩岸本益比落差也將反映到員工配股,FII比鴻海具有更高本益比,將使FII員工享有更高配股,鴻海員工也將有更大誘因到大陸轉任,原本在鴻海就業的4000多名研發人員,隨著FII逐漸在大陸崛起,恐怕早晚也會出走。

  就此而言,FII在上海上市,恐怕不只是台商赴陸上市的個案而已。由於鴻海和富士康在兩岸的厚重地位,兩岸資本市場落差所牽動的連鎖效應,恐將涵蓋兩岸資本、技術、業務、人才、乃至產業的整體性轉移。鴻海作為台灣資訊電子業龍頭,終將牽動台灣相關產業鏈跟進出走。

  更嚴重的是,FII涉及的相關產業,舉凡智慧製造、物聯網、機器人、雲端計算平台,不但符合大陸十三五計劃,也和台灣急於推動的產業升級高度重疊。如果FII在上海上市,最後將演變成對鴻海的釜底抽薪,台灣相關產業鏈公司跟進FII到大陸上市,最後也將演變成對台灣資訊電子業的全面掏空。

  也難怪Bloomberg在3月6日,針對FII到大陸上市的報道,標題是“富士康的中國豐收,可能是台灣的頭痛”(Foxconn’s China Bounty Might be a Taiwan Headache)。日本經濟新聞甚至指出,中國火速批准富士康上市,目的是讓台灣經濟更依賴中國,朝最終的統一再進一步。

  台灣電子資訊產品,占出口比重將近四成,如果因為兩岸資本市場落差,導致大陸台商紛紛跟進FII,轉向大陸做分割上市,人才、技術、業務終將隨著資本往大陸移動,台灣恐將面對空前的產業空洞化危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