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舌尖3”為何成了“吐槽大會”?
http://www.CRNTT.com   2018-02-25 10:27:21


 
  在該集中大篇幅講述的廣東煲湯也引發爭議。節目播出後,廣東有媒體發表文章稱,廣東人腎臟病高發與煲湯有關,“廣東人煲湯講究‘煲三燉四’,即煲湯三個小時,燉湯要四個小時,燉煮時間過長,導致湯中的嘌呤含量非常高,同時因為富含蛋白質,加重腎小球的濾過和腎小管的重吸收,從而增加腎臟負擔。”——食物養生的概念大家都知道,但是如何因時因地因人的開方進補,普通人其實並不了解,很可惜,“舌尖3”用一集的長度也沒有講清楚其中的門道。

  吐槽三:過分煽情,不夠好吃

  最讓觀眾不知所措的,當屬你想對著“舌尖3”流口水的時候,它卻偏偏想讓你流淚。翻回頭看,第一集中,章丘鐵鍋“擇一事終一生”的匠人精神以及第二集“香”中,下崗女工紅姐對於煎餅攤的期望,表達還算克制;到了第五集“食”中,“食物”已經徹底淪為“情懷”的點綴。得月樓新老傳承中,只看見鬆鼠鱖魚一道菜;青島摔面,大篇幅講述的是孫師傅靠面養家的不易,原以為他講到“拉面的師傅上門挑戰最後甘心落敗”時,此處會有畫外音解釋拉面與摔面的功夫究竟有何不同,結果——並沒有;到了重病媽媽為女兒做早餐的故事,則成了地地道道的勵志故事,感人、催淚,但好吃嗎?

  同樣的感人故事在“舌尖1”中其實也有,但講述方式完全不同。比如“蝦醬奶奶”。一個老奶奶在偏僻的小作坊生產很受歡迎的蝦醬,對著墻上的一張照片,老奶奶忽然哭了。原來照片裡的人是老奶奶已逝的老伴,他倆在一起做了一輩子的蝦醬。短短幾句畫外音一下子就抓住了觀眾的心。

  節目組回應:“換口味”有隱情

  針對“舌尖3”質量不佳的說法,2月23日,“舌尖”節目組在官方公眾號上刊發文章《為什麼要創新?〈舌尖3〉創作背後有哪些“味道”要變?》做出回應。文章講到了《舌尖3》“換口味”背後的隱情:“由於前兩季帶來的現象級傳播效果,時隔4年才面世的第三季免不了被拿來與前兩季進行對比。出於思維慣性和審美慣性,難免有不少觀眾對第三季的創新之舉一時無法接受……”

  同時,提到了“舌尖3”面臨的困境:《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播出時,全國僅有40到50檔美食欄目,而現在,有大約400到500檔美食欄目在熒屏活躍著。還有“尋味”系列、“味道”系列、“一城一味”系列等幾乎覆蓋每一個省市的美食紀錄片。簡言之,美食紀錄片的市場環境,已不可同日而語。如今,觀眾的期待和反饋都已不同,在前兩季的基礎上,第三季如果沒有更多的創新、突破和發展,受眾也不會滿足。

  也講到了“舌尖3”拍攝的認真,比如對於韓國泡菜入選世界六大非遺美食,很多網友覺得憤憤不平,因為據考證,中國製作泡菜的工藝歷史悠久,《詩經》就曾記載“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舌尖3》創作團隊曾為一顆白菜到揚州去了四五趟,還找到農業大學專門研究農史、蔬菜史的專家,而且到多國去查資料,花費大量心血,只為搞清白菜從北方到南方怎麼演變的、中國白菜怎麼傳到韓國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