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李曉迎:從浸大事件看香港教育的語言政策
http://www.CRNTT.com   2018-01-23 14:27:43


 
  其實本港不只一家大學將普通話作為“出師”考試,浸大的豁免考試安排也算是人性化處理。當一段段視頻流出的時候,我們不僅僅說“狂如黑社會”的學生形象可氣,更重要的是這件事情對道德與儒家倫理造成的挑戰,是香港人無法接受的。大學開設課程,多數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回應市場的需求,設置普通話課更是提升學生競爭力的手段。而學生的行為仿彿帶出一條信息:“我自甘墮落,要你管?”,令人有一種不知好歹、寒心的感覺,他們對老師的不敬更是打破儒家“尊師重教”的思想底線。這種行為也許是個案,當然背後的緣由也許是學生急於出名心切,也許是在同學“擁護”下一時腦熱的衝動,但是我們譴責這件事情以後,倒是需要教育局的官員們好好反思一下,現有普通話教育和香港教育的語言政策問題。

  普通話提升學生競爭力

  全世界好像沒有哪個國家不要求自己的國民學習本國語言,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保留了本地強勢方言,這是一個歷史與文化的問題,其實是可以理解,也是非常值得尊重的,畢竟粵語文化承載著很多香港的核心價值與文化。但是隨著香港愈來愈融入國家的發展,尤其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人才培養與輸出地區,如果香港學生仍然將普通話視作一種可有可無的語言,或像是學習“方言”、學習興趣班的態度,那麼我們倒是不難想像再過不到十年,香港將會變得更加自我孤立。

  以前常說,教育政策需要有前瞻性,需要有大局意識和民族發展意思,這句話來看是具有現實意義的。要提升香港的競爭力,如果不能解決最基本的語言溝通問題,那麼香港的未來也許仍然絢爛,但是這代香港市民的競爭力也許會大打折扣。

  (作者系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理事)

  (來源:大公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