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7日電/法媒稱,1545年至1550年的瘟疫是歐洲人到來後影響墨西哥的很多流行病之一。這場疫病被認為是人類史上最致命的瘟疫之一,僅次於“黑死病”。如今,科學家排除了天花、麻疹、腮腺炎和流感這些“嫌犯”,指出一種“腸熱病”是這場瘟疫的罪魁禍首。
據法新社1月15日報道,1545年,災難降臨墨西哥的阿茲特克人。人們開始因為高燒和頭痛而倒下,眼、口、鼻中流出血水。通常,三四天後死亡就會到來。5年內,1500萬人——估計占阿茲特克人口的80%——在一場流行病中死亡。當地人稱這種病為“科科利茲特利”。這個詞在阿茲特克人的語言中是“瘟疫”的意思。然而,在近500年來,造成這場瘟疫的原因卻一直是個謎。
如今,科學家排除了天花、麻疹、腮腺炎和流感這些“嫌犯”,指出一種“腸熱病”是這場瘟疫的罪魁禍首。他們在早已死亡的受害者牙齒中找到了DNA證據。
德國蒂賓根大學的阿希爾德·瓦格內說:“1545年至1550年的瘟疫是歐洲人到來後影響墨西哥的很多流行病之一。但它在史上最具破壞性的疫病中排名第二,曾導致大量人員死亡。”
瓦格內說:“歷史學家就這場疫病的原因爭論了一個多世紀。現在,通過研究古人的DNA,我們能提供直接證據,為解決一個歷史懸案作出貢獻。”
瓦格內參與的這項研究發表在英國《自然·生態學與進化》雜誌上。
報道稱,這場疫病被認為是人類史上最致命的瘟疫之一,僅次於“黑死病”。14世紀歐洲暴發的黑死病導致約2500萬人死亡,這是該地區大約一半的人口。
報道認為,歐洲殖民者到“新世界”探險時傳播了疾病。他們帶給當地人從未遇到過的病菌。因此,當地人對這些病菌毫無抵抗能力。
1545年,在今天的墨西哥和危地馬拉部分地區暴發了“科科利茲特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