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投資的冰場內,工作人員整理冰鞋。新華社發 |
中評社北京1月13日電/當體育產業處於“泥沙俱下”的野蠻生長階段時,潛力和風險并存;當戰略布局和流量入口仍是投資人反複咀嚼的高頻詞時,盈利模式或許仍不清晰。體育產業何時迎來變現能力的考驗?2018年資本市場對哪些體育創業領域產生興趣?
細分領域的“28格局”
多位業內人士接受記者采訪認為,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體育產業的GDP占比偏低,裝備制造業在體育產業中占比偏高,賽事收入中廣告仍居主導地位,版權收入比例偏低。近年來經過激烈競爭,版權市場趨於理性,結構趨於穩定。
前海知行創合控股公司首席合夥人孫祺揚認為,在競賽表演等細分領域,少量頭部內容資源具備良好群衆基礎、觀賞性和粉絲忠誠度,將占據大量營收份額,優質賽事IP有著極高的社會文化屬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引領著優質的生活方式,將富集更多投資和廣告價值。
成都樂動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咕咚)副總裁劉渝龍認為,“體育+互聯網”創業領域同樣面臨大量資金匯聚到少量優質項目中的趨勢,資本將流向各垂直領域中最優秀的少量項目。體育類APP項目在2018年將面臨“生死時速”考驗,大量沒有過C輪融資、尚未建立好盈利模式的項目將遭遇淘汰。
華大基因旗下的深圳華大運動控股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曹峻表示,運動背後的健康管理需要科研平台支撑,疫病預防和運動損傷康複需要扎實的數據積累。與競賽表演等領域的大企業“壟斷效應”不同,運動與健康、醫療、教育、培訓、科技相關創業領域仍有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盈利模式面臨大考
業內認為,當體育產業產值規模遠低於預期時,一方面說明蛋糕還沒做大,賺錢機會很多,另一方面說明蛋糕還很小,還沒怎麼賺到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