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太極與“網際網路+”提供康復醫療新思路
http://www.CRNTT.com   2017-12-10 14:12:16


  中評社香港12月10日電/中國當前至少需要30萬名康復治療師,實際卻僅有3萬,供求缺口巨大。中外專家指出,太極、針灸等中國傳統運動和療法和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智慧康復應用,為解決康復需求提供了新思路。

  新華社報道,中國康復醫學會副會長、福建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陳立典9日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美康復醫學論壇上說,中國康復機構數量有限,除9000多萬殘障人士外,2.6億慢性病患者、重症患者以及老年人都需要不同程度的康復治療,必須找到新模式來解決康復缺口。

  對此,康復專家紛紛將目光瞄向中國傳統運動和療法以及“網際網路+”相關智慧康復手段。

  陳立典說:“中國傳統運動療法是中國康復醫學固有的特色,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六字訣等傳統運動療法的循證證據證實,太極拳可作為冠心病患者的有效運動方式,太極拳和八段錦訓練都可以明顯提高老年人的心智功能。”

  在美國,乙太極拳、針灸為代表的傳統運動和療法被視為康復醫學的有效手段。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曾推薦老年人及殘障人士練習太極拳來預防跌倒。

  美國康復醫師協會會長約翰·蔡告訴記者,科學證據顯示針灸是治療疼痛最為有效的補充醫學手段,考慮到美國目前的藥物疼痛治療一定程度上導致患者對阿片類藥物上癮,針灸或可成為治療慢性疼痛的非藥物替代方法。

  除中國傳統運動和療法外,智慧康復手段也被視為康復醫學發展的方向。中國康復醫學會副會長李建軍說,康復行業正在被“網際網路+”、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等新科技快速牽引和推動。

  他舉例說,通過康復大數據,醫生可隨時分析患者康復情況;智能手機和可穿戴設備打破了傳統診療過程,預防、監測及診療均可通過口袋里的“人工智能醫生”實現;雲計算則助推傳統“面對面”的康復模式走到線上。

  美國華人康復醫師協會會長、威斯康星大學教授吳紅也表示,對於腦卒中或神經引起的肢體癱瘓或感覺障礙,人工智能也有望成為康復治療的全新“武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