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氏宗祠。(中評社 李娜攝) |
中評社龍岩10月28日電(記者 李娜)兩岸“紀念台灣光復72周年”參訪團27日下午來到位於福建龍岩市的連氏宗祠,這裡是來大陸參加抗日鬥爭的台灣義勇隊舊址。
全國台聯汪毅夫會長所寫《閩台歷史社會與民俗文化》一書中,有一篇關於“台灣義勇隊在龍視洞的活動遺跡”的文章,就提到了其考證到的台灣義勇隊隊址即在今福建龍岩市中山東路24號,並且在龍岩雁石鎮的龍視洞發現了“陳唯奮區隊長率領隊員7人游此,四四•十二”、“張士德游此,四四•十二”等遺跡。據其書中資料考證,台灣義勇隊1939年在浙江金華成立,1942—1945年總部遷至福建龍岩,成員由63人增為381人。
連氏宗祠內一角小小的展館內所示的圖文也記載了台灣義勇總隊隊長李友邦組建義勇隊抗日的事跡。據記載,李友邦1906年4月出生於台北縣蘆洲鄉,師範畢業後加入“台灣文化協會”,積極參加反日活動。1924年3月,遭到日本殖民當局通緝,他逃離台灣來到祖國大陸,並於9月進入黃埔軍校第二期就讀。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抗日烽火燃遍祖國大地。李友邦指出:欲救台灣,必先救祖國。1939年他在浙江金華組建“台灣義勇隊”及“台灣少年團”,1942年10月,由於日寇侵占金華,義勇隊轉移到龍岩縣,設隊部於東門外中山東路的連氏宗祠。李友邦進駐龍岩後,將隊伍整編成三個區隊、九個分隊,另附設有“台灣少年團”,總人數達381人。
期間所組建“台灣少年團”的事跡令人動容,據記載,少年團約有團員100多人,大部分是台灣義勇總隊隊員的年幼子女,年齡最大的16歲,最小的只有7、8歲,他們所唱的團歌中有一句歌詞是,“離了家鄉奔向自由,要把自由帶回家鄉。”
此後,台灣義勇隊依托龍岩,開展宣傳鼓動、培訓幹部、對敵政工、戰地醫療、武裝偷襲等活動,為收複台灣作準備。1945年8月,日寇宣布投降後,9月,李友邦立即派台灣義勇總隊副隊長張士德隨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寇克上將乘飛機赴台,在台北升旗台灣光復後的第一面中國國旗。自由返回了家鄉,李友邦也返回家鄉。1952年4月,李友邦將軍被台灣當局殺害。
義勇隊的台胞們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光復事業發揮了特殊作用,充分表明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海峽兩岸同胞共同奮鬥努力的結果。不過令在場參訪嘉賓遺憾的是,展館內所表現的台灣義勇隊英勇抗爭的“身影”只呈現於展板之上,具體史料、事跡匱乏,無緣得窺“廬山真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