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評專譯:石油禁運多大程度上可壓制朝鮮?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9-13 00:40:22


 
  人們認為切斷石油供應可以脅迫朝鮮改變政策映射了1973-74年西方石油危機帶來的恐慌。在阿拉伯產油國將石油價格提高到空前的高度之後,規劃者和政界人士擔心佩克會使石油消費國處於前所未有的戰略脆弱地位。國際關係現實主義學派的創始人漢斯摩根索在1975年斷言,產油國通過禁運石油的手段可以"摧毀一個完全依賴石油進口的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例如日本。

  與核威脅一樣,切斷石油供應的意義不在於真的實施,而在於政府可以用這一點來迫使特定的石油進口國調整政策。然而,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石油生產國和石油消費國之間的關聯度遠未達到預測中的這種程度。與1973年相比,通過戰略儲備和投資能源效率,主要的石油進口國幾乎不會受到供應改變帶來的影響。

  但是這些現象對朝鮮來說不太適用,因為與其他以來國際能源安全的國家不同,朝鮮幾乎與國際石油市場沒有接觸。朝鮮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讓其本身更不容易受到能源阻斷帶來的影響。

  表面上來看,朝鮮似乎格外容易受到限制能源帶來的威脅。1987中情局的一份報告指出,儘管朝鮮的煤炭和水電蘊藏量巨大,但仍面臨能源安全問題。然而,這種能源依賴性尚未造成禁運宣導者聲稱的那種政治脆弱性。正如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所指出的,冷戰的結束導致了蘇聯補貼石油進口的結束,而朝鮮的石油消費量從1991年的每天7.6萬桶下降到了2016年的每天1.5萬桶。同期,該國人口增長了約500萬人。即使考慮到走私和灰色貿易的可能性,與冷戰時期相比,朝鮮很可能早就減少了四分之三的日均石油用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