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31日電/捷克世界報業辛迪加8月29日文章,原題:全球經濟的新規則制定者 中國的新興中產階層不是新聞。但數字化的年輕消費者驅動中國服務業快速增長的程度尚未得到足夠的關注。而服務業將推動中國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經濟體的結構性轉變。
不久前,還有許多專家懷疑中國能否從以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出口、基礎設施投資和重工業為主的經濟體,轉變到以內需為支撐的服務業經濟體。現在,雖然中國的經濟轉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進步有目共睹。由於這些變化,中國的經濟力量正迅速上升。其國內市場增長快速,可能很快成為世界最大。因為中國政府對該市場的准入擁有控制權,所以能日益在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施加更大影響。與此同時,中國對出口導向型增長依賴的減少,也降低了受全球市場准入控制者影響的風險。
事實上,中國不必靠限制國內市場准入來維持增長,因為中國單靠威脅那樣做就能增加其議價力量。這表明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開始與戰後的美國相似。二戰後幾十年,歐美占全球產出遠超半數(一度接近70%),除了石油和礦物等自然資源之外,它們對其他市場的依賴不大。現在,中國正迅速接近類似的配置。
但中國會如何運用其日益增強的經濟力量呢?戰後時期,發達經濟體利用自身的地位為全球經濟活動制定規則。當然,它們是以對己有利的方式來制定的;但它們也盡可能地包容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種種跡象表明,中國正朝著相同的方向發展。中國很有可能不會走狹隘的自私自利的道路,主要是因為那樣做會削弱其全球地位和影響力。中國表現出想要在發展中世界充當支持性夥伴的角色,至少是在經濟領域。
中國能否實現目標將取決於其在兩個關鍵政策領域的作為。其一是投資。在這方面,中國積極主動地引入多個多邊和雙邊倡議。其二,從貿易和投資的角度,中國如何管理對其龐大國內市場的准入,將對所有中國的外部經濟夥伴具有深遠的影響,而不限於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國內市場如今是其力量之源。誠然,中國目前對國內市場准入的立場不如其在國外的經濟雄心明確。但中國很可能會朝著一種開放、基於規則的多邊框架前進。戰後的經驗表明,該做法將會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中國與美國的關係如何發展仍是變數。但是,如果特朗普政府針對中國採取咄咄逼人的政策,那麼中國人將別無選擇,必然會回擊。但與此同時,中國能繼續奉行基於規則的多邊路線,這樣應該也會得到其他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的廣泛支持。關鍵是不要被美國墮入民族主義打亂了陣腳。畢竟,任何人都不知道那會持續多久。
(來源: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