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香港人做義工:公益是生活的一部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8-29 17:27:28


 
  走出香港 公益精神滲透到祖國大地

  如今,香港人的公益精神早已走出城市的界限,滲入祖國大地。內地數百所學校內高聳的“邵逸夫樓”,邊遠山區的港資希望小學,汶川災後援建的100多億港元……見證著香港和內地省市胼手胝足的兄弟情誼,更讓內地人民看到香港同胞集腋成裘的公益精神。

  1997年開始運行的“健康快車”就是香港公益精神走進內地的最好寫照。作為香港回歸時特區回贈給內地的禮物,健康快車從1997年7月1日開始運行,利用內地廣闊的鐵路網,通過在火車車廂內搭建簡易眼科醫院,深入邊遠地區免費醫治群眾的眼科疾病。20年間,先後開通的四列“健康快車”已經走進了過百個服務地區,讓19萬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成為中國唯一一個行走在鐵軌上、沒有固定註冊地也無需掛號的免費眼科醫院。
  
  “快車首批運行費用正是來自香港的慈善捐款”,“健康快車”發起人方黃吉雯回憶起當年籌款的情形依然很激動,“一千萬的善款在香港各界努力下迅速籌齊,讓健康快車有了起步的資金。得益於國家的大力支持和兩地慈善力量的持續支持,如今這個項目已經不僅只是進行白內障治療,更把眼科醫療的技術設備傳播到內地,留下了一個個‘不會走’的眼科醫院。”

  事實上,不單單是“健康快車”項目,香港的義工們早在30年前就開始進入內地開展資助和服務活動,為內地公益慈善事業提供大量支持資金與資源。多年來,在內地接收的境外捐贈尤其是現金捐贈中,來自香港的捐贈占比都是所有國家與地區中最高的。

  “我很高興地看到,我們帶去內地的不僅是醫療技術,更改變了內地公益慈善的理念。”方黃吉雯說,“剛開始在內地做慈善的時候,居民常常覺得社會需求應該由政府負責解決。隨著項目的推展,大家開始意識到,不是所有問題都只能由政府去解決,個人和機構也應該參與進來。2016年,國家出台了《慈善法》,相信內地的公益事業也能和香港一樣發展得越來越好。”

  在香港,公益精神流淌在生活裡,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這座城市全年不歇、花樣百出的慈善活動,目標精確地吸引不同人群參與其中,做義工,行善事,即便是孩子和老人,也有自己力所能及的“微公益”。在各義工組織和團體的合力下,港人每一份細小的熱心都被妥善保存匯聚,積小善而成大愛,溫暖著維港兩岸,也滋潤了華夏河山。

  (來源:人民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