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美國網媒試水 收費新聞前景如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7-28 10:20:42


 

  付費模式糾結前行

  事實上,網絡新聞付費模式並非新鮮事物。早在1997年,《華爾街日報》就已試水在線內容付費業務。此後20年間,全球幾乎所有主流媒體都曾嘗試過網絡新聞付費模式。

  “高質量的新聞不應該是免費的,以往主要依賴廣告的報紙商業模式已經死亡。”2009年,世界新聞行業大亨默多克在《華爾街日報》上撰文稱。在他一手主導下,《華爾街日報》《泰晤士報》《太陽報》等媒體紛紛在網絡高築“付費墻”。2011年,《紐約時報》也重新開啟網絡閱讀付費業務,引發許多媒體效仿,由此掀起了傳媒業網絡新聞付費的一波高潮。

  然而,這些探索並非一帆風順。由於新聞付費收入無法抵消由此帶來的報紙銷量下降的損失,《紐約時報》在關閉、重啟新聞付費業務之間曾數度徘徊。《太陽報》的新聞付費業務也遭遇滑鐵盧,最後宣布重新恢復網站內容的免費閱讀。只有《華爾街日報》等極少數媒體,始終堅持網絡內容收費模式,並取得不錯的業績。在中國,一些媒體試水網絡付費模式也多以失敗告終,如溫州日報報業集團、《瀟湘晨報》《南方都市報》等媒體,都曾開展網絡閱讀付費業務,但最後也都終止了網絡內容付費的做法。

  可以說,在付費和免費之間糾結,貫穿近20年全球傳媒業發展始終。近年來,隨著社交網絡、新聞分發平台等新媒體形態的產生,傳媒界基於廣告業務的商業模式又迎來新挑戰。作為新媒體新聞內容的主要來源,大多數傳統媒體非但無法從新媒體平台營收中分得一杯羹,反而因受眾轉移損失大量廣告業務。在此背景下,傳媒界再次將目光放到付費業務上。

  “問題在於,目前的互聯網發布系統扭曲了優秀新聞報道價值的流向。”美國新聞媒體聯盟總裁、首席執行官大衛·查弗恩7月10日在《華爾街日報》上撰文稱,不合理處在於,新媒體平台指望經濟效益不佳的新聞產業為它們完成代價高昂的工作,而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出版機構聯合起來。

  美國新聞媒體“聯合起來”的結果之一就是推動了臉書付費模式的產生,可以預見,如果臉書“付費專區”業務取得成功,未來還會有更多新媒體平台開展付費模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