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台灣中小學文史課綱潛藏的問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8-12 00:28:10


表1
 
  2、課綱時代國文定位的拉鋸戰

  (1)九五課綱

  1995年,為配合國中、小課程標準修訂,及因應社會日趨開放、教育改革的強烈呼聲,教育部再次修訂《高級中學課程標準》,1999年實施,這次最大的變革就是教科書採取“一綱多本”的編寫模式,開放民間編寫教科書,由教育部委託國立編譯館審定。2004年,為因應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教育部發佈《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2006年實施,這就是“九五課綱”,又稱“九五暫綱”。

  “九五課綱”國文部分,相較於過去,變化如下:

  1、時數:因為國文時數由每週五節縮減為四節,於是取消《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必修學分,設立“論孟選讀”、“區域文學選讀”、“小說選讀”、“語文表達及應用”四個選修學分。

  2、減少古典與經典的篇目:為降低難度,文言文比例降為45%。

  高中國文教師無法接受國文科如此大的變化,發起抗爭。重點聚焦:文言文比例及《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必修變選修。當時,文化教育界大佬也表態支持,一時蔚為風潮。

  結果是“九五課綱”變“九五暫綱”,並且訂定四十篇古文必選篇目,每冊再選入《論語》、《孟子》、《墨子》、《韓非子》、《老子》、《莊子》等文化經典教材,避免偏廢。《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雖仍變為選修學分《論孟選讀》,但80%的高中均選讀。

  (2)“九九課綱”到“一零一課綱”

  2008年,教育部以九五暫綱為基礎,略微修訂,改為《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2010年實施,這就是俗稱的九九課綱。惟國文、歷史兩科尚有爭議,遲至2012年實施,本文稱之為一零一課綱。

  “九九課綱”,相較“九五國文暫綱”,篇目稍加調整,變化並不大。“一零一國文課綱&微調”變化就比較大,雖然“一零一國文暫綱”,古文必選篇章減為三十篇,但每冊應選入文化經典教材範圍擴增,選材包括:《詩經》、《楚辭》、《左傳》、《禮記》、《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史記》等。又另設《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共四學分,以列為語文類選修為原則,形同必選。

  (3)課綱的課程“目標”

  除了實質面外,課綱的精神層面,更值得關注。三個課綱的課程“目標”,在高中國文老師的堅持下,都明確表達中華傳統文化的保存與發揚光大是國文重點。如《九五、九九國文課綱》“二、培養閱讀文言文及淺近古籍之興趣,增進涵泳傳統文化之能力。”“三、研讀文化經典教材,培養社會倫理之意識及淑世愛人之精神。”《一零一國文課綱&一零三微調》“三、藉由文化經典之研讀,與當代環境對話,以理解中華文化與文明社會之基本價值,尊重多元精神,啟發文化反思能力。”等都是。

  小結:

  因此,我們可以說,到目前為止,中華傳統文化溫潤的傳統,還算完整地保存在台灣高中國文教學中。學生對先秦諸子等的哲學思想,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等優美的韻文傳統,古文大家嚴謹雅致的散文筆法,字裡行間蘊藏的家國之思、生命智慧都有涉獵汲取的機會。但如“愛國淑世”、“民族意識”、“國家政策”等字眼,則已不復見。學生國家意識模糊,良有以也。

  《十二年課綱》中,國文時數一周只剩三節,必選古文只剩二十篇,國文變成“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這一項目中的一個子議題。這讓不少國文老師疑慮,國文是否有被進一步去文化意涵的趨勢。

  歷史課綱

  相較於國文,歷史更是“課綱”重災區。歷史的失守也讓國文教學倍感辛苦。

  一、課程標準時代

  課程標準時代,國中小學雖修訂過許多次,但基本架構不變。以1983《高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為例:

  時數:第一學年每週三節的歷史課

  教學目標:叁、引導學生思索人我、群我的關係,以培養學生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認同感與責任心。

  教材綱要:壹、中國歷史的起源

  (表1)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