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蔡英文執政後台灣對外政策轉型及其對兩岸關係影響
--以馬英九時期為參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8-09 00:30:05


 
  再次,這是民進黨執政時的一貫傳統。2000年,陳水扁上台後不久,就在“外交部”增設“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委員會”,在行政和財政上增加對於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INGO的扶持力度,力推“全民外交”,希望藉此來展現台灣的“國際能見度”。這也導致在這一時期,台灣參與INGO的數量開始大幅增長。2000年台灣參與INGO的數量為1000個,2003年則迅速增至2074個,目前已經接近3000個。

  對島內政局和兩岸關係的深度影響

  蔡英文執政一年來,始終以權謀意識而非戰略意識來處理對外關係,重拾野蠻沖撞路線,挑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底線。同時,蔡英文當局還明顯弱化對於東海、南海的“主權”宣稱,並與國際社會上的“藏獨”、“疆獨”、“港獨”、“蒙獨”等分裂勢力相互勾結,對大陸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構成嚴峻挑戰。而美日等國則順勢而為,加大對於台灣的支持力度,並藉機強化對於中國大陸的牽制。所有這些都使得台灣問題更趨嚴峻複雜,兩岸關係也面臨著新的變數和挑戰。

  (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民意基礎遭受沖擊

  台灣是一個選舉社會,一切以民意為核心導向。蔡英文作為一個資深政客,不但懂得順從民意,而且善於操弄民意,在台灣對外關係問題上,尤其如此。在蔡英文的操弄下,台灣的民意正在趨向惡化,朝向更加有利於“台獨”勢力重新集結,這也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民意基礎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一是蔡明顯加速“去中國化”進程來“報復”中國大陸。由於兩岸實力懸殊,蔡英文在國際場合無力與我正面對抗,轉而尋求在島內操之在己的部分,如進一步“去蔣”、“去孫”和“去孔”,對中國大陸形成對沖和“報復”,使得兩岸文化連接點日趨稀少,讓台灣民衆只知“台灣”而不知“中國”,最終導致島內民意全面綠化。

  二是蔡故意煽動民粹,推動民衆對大陸不滿情緒更加高漲。台灣民衆一直謀求“對等、有尊嚴”地參與“國際活動空間”,這與島內民衆對於大陸的態度之間,也息息相關。⑦台灣無法繼續參與WHA等相關國際活動時,蔡英文每次都會主打悲情牌,製造“亞細亞孤兒”和“國際棄嬰”的悲情氛圍,這在島內很容易引發民衆共鳴,引起不必要的風波,加深島內民衆對於大陸的無謂猜忌,引發台灣民衆情緒波動,對大陸産生一定的抵觸不滿情緒,加劇台灣“去中國化”步伐。

  三是“台獨”勢力可能會鋌而走險。大陸在台灣“國際活動空間”問題上保持適度壓力,目的之一是要以此為抓手,沖擊蔡英文的執政績效,讓她的民意支持度逐漸損耗殆盡,迫使蔡英文在兩岸政策上逐漸向大陸靠攏。但如果大陸力道過猛,則會削弱蔡英文兩岸政策調整的意願和幅度,更有甚者,蔡英文當局受到刺激後,不但不會往大陸期待的方向調整,反而可能鋌而走險,朝“台獨”方向邁進。此外,在參與ICAO和WHA受阻時,蔡當局故意推卸責任,轉移焦點,把台灣在國際社會上被邊緣化的原因歸咎於大陸的“強力打壓”,並通過操弄“民粹”來製造台灣正在面臨“國際生存危機”的假象,藉以拉攏民衆,重新凝聚深綠支持者,擴大“台獨”陣容。在危機爆發時,蔡當局還積極支持“台獨”勢力藉機滋事,在國際場合制造事端。如2017年參與WHA的圖謀落敗後,蔡當局就向島內激進“台獨”組織“聯合國協進會”提供30萬元新台幣,鼓勵其赴日內瓦WHA會場周邊尋釁滋事。

  (二)兩岸關係與台灣對外關係將陷入惡性循環

  如果兩岸關係能夠繼續維持和平發展,則雙方在互相協商的基礎上,就可以妥善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兩岸關係與台灣“國際活動空間”也將呈現良性循環的態勢。對此,馬英九曾稱,“兩岸關係改善有益於台灣國際空間的拓展,台灣國際空間的拓展,又將增強台灣深化兩岸關係的意願和信心,形成良性循環”。⑧

  蔡英文當局則完全改變上述的良性循環,大打“國際活動空間”牌,雙向操作,兩面下注,多方漁利。如果圖謀能夠成功,則可以藉此宣揚政績,展現民進黨執政的能力和合法性,為2020年“大選”時狂打“政績牌”累計資本。同時還可以藉助這些國際空間,來進一步強化和鞏固兩岸分離分治狀態,為進一步走向“台獨”奠定基礎。如果圖謀失敗,則可以塑造悲情氛圍,爭取國際社會對於“台獨”分裂勢力的同情和支持。同時還可以在島內煽動民粹,抹黑大陸,進一步挑起台灣民衆對於大陸的不滿情緒。所以對於蔡英文而言,“國際活動空間”問題,完全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旱澇保收的問題,無論最終結果如何,她都能夠從中謀利。

  蔡英文上台後一旦做出非理性行為,挑戰“一個中國”基本原則,大陸勢必不會袖手旁觀,而是選擇強力出手,採取務實有效的處理方案,全面圍堵“台獨外交”,收縮“台獨”的“國際活動空間”,讓蔡英文當局的“外交”成本、“外交”風險和“外交”損失遠遠大於它的受益,逼迫蔡英文回歸到理性務實的路線中來。

  顯然,蔡英文強力推行拓展“國際活動空間”的結果,將使兩岸重新陷入“外交爭奪戰”或者拉鋸戰,兩岸關係也將隨之逐漸僵化甚至跌至谷底。如果兩岸關係動蕩不安,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問題則不可能取得實質性突破,這一問題作為兩岸關係最大矛盾之一的地位將更加凸顯。⑨如此一來,兩岸關係與台灣“國際活動空間”或將陷入惡性循環的複雜態勢。

  (三)對維護中國總體安全戰略構成負面干擾

  目前,全球大國在亞太地區的權勢較量正在逐漸白熱化。蔡英文上台後,中國大陸的周邊環境將更趨複雜,特別是東海、南海議題將面臨新的不確定性。蔡英文在東海、南海問題上向來態度模糊,立場搖擺,在自身意願不足再加上美日雙重施壓的因素影響下,蔡將更加自我限縮,不再繼續宣示“東海、南海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也將實質放棄對於南海斷續線的堅持,反而聲稱應該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來處理相關爭議,或者直接承認日本對於釣魚島的實際管轄權。蔡英文此舉將造成東海、南海、台海“三海聯動”的困局,不但將使兩岸失去聯手保護東海、南海的可行性,而且將使大陸在捍衛東海、南海主權時面臨一定的歷史基礎困境和法理依據困境。

  此外,“台獨”分子還極力與“藏獨”、“疆獨”等分裂勢力加強勾結。在蔡英文默許甚至支持下,“台獨”分裂勢力還意圖通過邀請達賴和熱比婭訪台等方式,與“藏獨”、“疆獨”、“蒙獨”、“民運分子”等相互勾結,造成“五毒合流”。此外,香港社運分子也陸續赴台竄訪,向民進黨尋求經驗和經費支持,使得“港獨”和“台獨”合流趨勢更趨明顯。⑩如此一來,中國大陸維護總體安全戰略的處境將更加艱難,維護中國戰略機遇期的內外環境也更趨複雜。

  結語

  台灣“國際活動空間”問題涉及範圍廣泛,情況複雜,難度巨大,大陸一以貫之的政策就是以“一個中國”原則為基礎,對之作出合情合理的妥善安排。這一政策不會因為島內政黨輪替而發生改變,也不會只是將之限定於某一特定政黨。未來蔡英文當局要想妥善處理好台灣對外關係,唯一的密鑰就是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優先處理好兩岸關係。即如台灣學者蔡政修所言,“若無北京的善意,台灣的國際困境將很難改善”。⑪島內民衆對此也有廣泛的認知,2011年6月台“陸委會”民調顯示,63.7%的受訪者認為,兩岸關係改善有助於擴大台灣“國際活動空間”。普通民衆都能有如此明確的認知,曾經擔任過“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自然也不會不知,否則就是“裝睡的人叫不醒”。

  註釋

  ①蔡明彥:“外交休兵的本益分析”,載《新社會》(台灣)2008年第12期,第6頁。

  ②按:這是2016年3月蔡英文在進行“英翔專案”,赴巴拿馬和巴拉圭訪問時首度提出的。

  ③馬英九在2008年5月20日“就職演說”,《中國時報》(台灣)2008年5月21日。

  ④《“外交休兵”內容沒說清》,《聯合報》(台灣)2008年8月24日。

  ⑤Union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http://www.uia.org/yearbook上網時間:2016年1月23日。

  ⑥Bonnie S. Glaser, “Taiwan's Quest for Greater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ttp://csis.org/publication/taiwans-quest-greater-participation-international-community上網時間:2016年1月23日。

  ⑦按:例如,2003年高達70.9%的台灣民眾認為大陸對台灣不友善,台灣“陸委會”認為主要原因是“與非典時期中國大陸在世界衛生組織打壓台灣有關”。

  ⑧陳秀玲:《馬:拓展國際有助深化兩岸關係》,《中國時報》(台灣)2010年3月24日。

  ⑨黃嘉樹:《未來四年兩岸關係面臨的矛盾與挑戰》,《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第130頁。

  ⑩按:事實上,早在2013年,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就曾邀請香港“佔中”發起人朱耀明、工黨主席李卓人和“真普選聯盟”召集人鄭宇碩等赴台“取經”,向其傳授街頭暴力抗爭的經驗。在相關“佔中”事件發生後,蔡英文等人,也都公開為其站台,並慫恿台灣青年學生到香港協助挑釁滋事。

  ⑪蔡政修:《“一個中國”原則與台灣的國際空間:以民進黨政府參與聯合國的策略為例(2000-2008)》,《全球政治評論》(台灣)第41期(2013年1月)。按:台灣學者裘兆琳在《“我國”參與世界衛生組織之策略演變與美國角色(1997-2009)》(載台灣《歐美研究》2010年第2期)一文中也有相似的觀點。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7月號,總第235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