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超訊:一國兩制二十年 香港五不變和五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6-05 18:49:23


 
  3.香港繁榮穩定基本沒有變

  雖然,中國內地經濟發展極快,不少城市在競爭力、在經濟規模上,甚至有的在單項的產業上都超過了香港,香港領先內地的神話正在被打破。但“一國兩制”旨在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也保障了香港繼續繁榮穩定。

  雖然,香港經歷了2014年的佔中,2016年的佔旺等事件,但回歸二十年,香港仍然自傲的說,香港是中國最繁榮和穩定的城市。

  現在最好的實踐是,九七年回歸祖國至今的十九年中,香港風風雨雨,經歷了諸多的政治和經濟的考驗。如果沒有香港主權回歸,沒有實行“一國兩制”,沒有港人的高度自治和中央政府履行的責任,不知香港是否能撐過來?但有一點可以知道,回歸前後,九七回歸的那一年,正好遭遇亞洲金融風暴,沒有了祖國以人民幣不貶值作後盾,香港一定會輸得很慘;非典那一年,北京讓利推CEPA,讓處於經濟困擾中的香港可以保持繁榮穩定,如果沒有回歸實行“一國兩制”,北京沒有義務出手相救,香港沒有如今的繁榮那是一定的;雖然政治是一個難跨的坎,很多社會矛盾都由香港發展民主政治而起,甚至撕裂社會。不過,在經過了2007年政改原地踏步之後,2012年推動了新一輪政改是成功的,符合循序漸進。

  雖然,全球整體經濟處於低迷狀態,香港也遭遇到經濟何去何從的困惑。但自回歸以來,香港經濟經歷了多次考驗,據2014年的統計,香港過去十年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約百分之四點五,高出其他發達經濟體同期平均值近一倍。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2003年簽署的CEPA協議,令香港貿易受益匪淺。截至2016年9月,內地累計進口香港CEPA項下貨物102.1億美元,關稅優惠56.9億元人民幣。CEPA的簽署和實施,有力促進了香港經濟繁榮穩定發展。

  過去十年,雖然香港的經濟增長速度比中國低很多,一直徘徊在2-5%之間(2015年為1.9%),但縱觀過去四十年,香港經歷了由製造業帶動的經濟起飛、從製造業進入服務業主導結構的平穩過渡,以及新結構下經濟再上升這三個階段。 

  數字也清楚顯示,香港經濟起伏是由外部經濟決定的。當世界經濟出現波動時,如1997年的亞洲經濟危機和2008年的世界金融海嘯,香港都受到重創。但長時間來看,香港製造業轉移到內地以後,一直依靠中國經濟增長的走勢向上,特別是享有“自由行”消費帶來的直接收益。其他指標,例如3%的失業率、約4%的通貨膨脹率、33%的政府負債佔GDP比重等,均顯示出香港經濟在世界範圍內屬於很健康的水平。作為一個發達經濟體,香港能在如此風高浪急的十年間繼續以2-4%的增長率前行已經十分幸運。

  4.香港的核心價值:自由、法治沒有變

  香港人經常談起核心價值,到底什麼是香港的核心價值,說法完全不一。2014年10月30日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民調選取了11項在社會上較多人提及的核心價值(包括自由、法治、民主、公正廉潔、多元包容、重視家庭、追求社會安定、和平仁愛、公平競爭、市場經濟及保障私人財產)等,以電話調查方式詢問市民對這些價值觀念的看法。結果發現,香港市民的核心價值呈多元多樣,當受訪者被問及哪一項是香港社會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即核心中的核心) 時,結果顯示,相對較多受訪市民選擇法治(22.9%)和自由(20.8%)。

  傳統基金會連續二十三年評選香港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在《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的十二項評估因素當中,香港在其中八項取得90分或以上的佳績,並在“財政健康”、“貿易自由”和“金融自由”方面,獲傳統基金會在180個經濟體當中評選為全球首位。同時,傳統基金會亦讚揚香港的司法制度優質、社會風氣廉潔、監管制度高效,以及市場開放。

  雖然,香港回歸後的新聞自由一直被詬病,但還是遠遠超過內地。全球新聞自由度排名:香港下降四位、台灣上升六位、中國大陸繼續倒數第五。非政府組織“無國界記者”(RSF)於4月26日公佈2017年度全球新聞自由指數,稱全球新聞自由“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報告稱,在過去一年內,威權國家和獨裁國家的新聞審查和迫害現象依然嚴重;而在民主國家,新聞業也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多國都出現政治人物“公開表達對新聞從業人員的蔑視”,以及擴大情報機構對新聞界的監控權限。在全球新聞業受威脅的壓力下,香港還是守住了。

  法治一直是香港的核心價值,《基本法》為香港的法治提供穩固的基礎。根據《基本法》第8條,香港特區維持國際商貿社會熟識的普通法傳統,成為兩岸四地中唯一實行普通法制度的地方,令香港在國際商貿界能保持競爭力。 

  律政司長袁國強引述世界銀行名為“世界管治指標”的研究項目成果表示,以100分為滿分,特區在1998年的法治指標是80.4分。自從2003年起,特區的法治指標平穩地停留在90分以上,而在2014年更達至93.8分以上的評分,足以證明特區的法治情況,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 

  在司法制度方面,袁國強強調,《基本法》訂明特區享有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香港司法人員獨立處理案件,不受任何幹涉,是不爭的事實。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2015-2016年度全球競爭力年報》顯示,在其涵蓋的140多個經濟體中,香港的司法獨立在全球排名第四,僅次於新西蘭、芬蘭及挪威,並在亞洲排行第一。 

  5.香港的地位作用沒有變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國力強大,大步邁開國際化步伐後,香港被邊緣化的呼聲高。在中國沒有開放,或者剛剛開放之際,香港是中國與世界聯絡的最佳平台,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橋頭堡,中國也是香港產業轉移以及產業發展的腹地。

  有資料表明,中國加入WTO後,香港的地位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從某種意義上還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隨著中國推進“一帶一路”,香港的國際化地位凸顯,有利引領、協助國內企業沿著“一帶一路”走向世界。而香港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地位將會獲得發展,香港在國際形勢繁複情況下作為避風港的作用將更為突出。

  進一步發揮香港長期以來形成的獨特優勢,發揮香港在內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香港的需要,也是國家的需要。比如,人民幣國際化,香港不僅是試驗場,還是橋頭堡。年初,內地有一大筆資金投資海外但項目暫時沒有落實,資金不急於返回內地,先在香港落了腳。如果特朗普要和中國開打貿易戰,香港的中轉作用也會重新顯現。

  廿年發展,“五變”乃與時並進

  香港仍然是中國走向國際的平台、中轉站。

  1.對台灣的示範作用發生變化
 
  “一國兩制”意指“一個國家,兩種制度”(英語:One country, two systems),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在1980年代為了實現中國統一之目標所提出的憲法原則。最早是為解決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台灣後的海峽兩岸關係,蔣經國則以一國良制(One China, Better System)回應鄧小平。

  不過,“一國兩制”實踐二十年,香港不斷有一些發展中的狀況出現,台灣也出現數次政黨輪替。應該說,“一國兩制”對台灣應有的示範作用還沒有顯現。前台灣中國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兼發言人陳以信在BBC發表文章指“拒絕一國兩制 台灣不是香港”。

  陳以信指出,“超過80%台灣民眾拒絕‘一國兩制’。過去二十年間,數十次民調結果都顯示,有超過80%台灣民眾支持維持現狀,不願意與大陸在‘一國兩制’下進行統一。”他認為,因此,我們相信,“今日香港不會是明日台灣”。相反的,就民主發展而言,我們更盼望“今日台灣會是明日香港”。

  2.何謂高度自治?

  高度自治不是全面自治更不是絕對自治,現在的解釋和當初港人的普遍理解不一樣了

  二十年後,有香港人詬病“一國兩制”時,認為最大問題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縮水了。早年,香港人的《基本法》觀念偏狹窄:中央在香港的權力局限在駐軍和外交方面。中央發表《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白皮書,對“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作了詮釋,高度自治不是全面自治,不是絕對自治。現在比較完整的提法是,“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突出“一國”彰顯回歸,是如今,可能也是未來的主旋律。不少港人有質疑,認為削弱了港人的自治權。

  3.商業的香港變得越來越政治化了

  回歸前的港英時期,香港歷來是以商業社會為其特質,所有制度設計,包括大市場小政府,都以經濟利益為考量的典型商業社會。依《基本法》的安排,香港啟動政改,卻也撕開了政見不和、政黨爭執的口子。

  商業的香港越來越出現政治味,也改變了傳統香港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結構,沉默大多數消失了。在啟動政改時的民調顯示,當時香港民眾贊同政改和反對政改的比例是45:40,不表態的僅剩下15%。

  4.香港政治結構發生變化。

  回歸之初,香港的政治結構大致就是建制和泛民兩大陣營,2014年佔中前後,激進本土直至港獨的出現,改變了香港的政治生態。港獨者一直到進入了香港立法會。香港民主黨去年11月底公佈最新民調顯示,如果2047年無法實行立法會和特首選舉普選,19%的受訪者表明希望香港邁向獨立,其中18歲以下和18至29歲的年輕人有接近62%認為,香港應該邁向獨立。

  另一部分力量也開始出現,非土生土長的新移居香港的新香港人開始活躍政治舞台,在上一屆區議會選舉中嶄露頭角,成為激進本土派和港獨的對手。

  5. 香港的民主化進程被改變,沒能按《基本法》要求循序漸進推進民主

  按照《基本法》的設計,香港漸進推動民主以達至一人一票選出特首和立法會議員,香港政府推動政改,但有二次政改方案被否決,拖慢了香港的民主步伐。至今,香港人還無緣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