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亞拉臘,一座華人創建的城市!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6-02 00:08:58


 
  頭一批華人在幾個星期內就淘到了3000盎司黃金。為了購買補給品,他們到附近的卡斯卡特出售了價值4000英鎊的金子,被人察覺出異常。消息像野火一樣傳開,白人馬上從周邊湧來淘金。

  被發現的金砂礦床有60—90米深,有些地方竟達800米寬、3.2公里長,是澳大利亞史上最豐富的淺層衝積金礦,被稱作“廣東礦脈”。

  本是荒野叢林的亞拉臘一帶“披上了金色的光芒”,頂峰時期聚集了約5萬人。商店、旅館、飯店、台球室和劇院如雨後春笋般冒出,城市就這樣誕生了!在其他礦區,華人一般只能挖一小部分礦,或是淘洗歐洲人挖過的礦。而在亞拉臘,華人大約占據了金礦的“半壁江山”。

  那個年代,亞拉臘的華人和白人衝突不斷。據記載,當一隊華人勇敢地阻止了一幫暴徒強占高產的金礦後,他們的商店和帳篷卻被燒毀。針對類似的暴行,華人們示威、抗議,但收效甚微。雪上加霜的是,居住稅等新的稅賦又陸續“來襲”。

  大約1857年底,南澳大利亞地區也出台了自己的人頭稅,羅布之路受限。後來“廣東礦脈”產量每況愈下,亞拉臘的華人在1861年減少到450人。

  “最後,真正淘金發家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有的華人回國了,有些則改行種菜、開餐館、做小販……”楊於軍說。

  1926年,隨著金礦的枯竭,最後一批華人淘金者離開亞拉臘。然而,與很多金礦開採完就徹底消失的情況不同,亞拉臘已經成為地區的貿易中心,也是澳大利亞承認的唯一由華人創建的城市。

  金山博物館的面世

  1850年至1890年間,有62990名華人從陸路或海路進入維多利亞,其中超過4.8萬名離境。在這些華人中,有7000至9000人為亞拉臘的建立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淘金熱之後,絕大多數華人都離開了亞拉臘,現今這裡再也找不到當年定居的華人的後代。“城市比較小,只有三家華人開的餐館。”來自遼寧、在亞拉臘經營炸魚薯條餐館的曹洪鋼告訴南方日報記者。

  不過,人們並沒有忘記華人。

  亞拉臘市蘭伯特街31—33號,楊柳依依,一座中國傳統建築尤為醒目,金色的屋頂在朝陽和晚霞中熠熠生輝,堪稱一處獨具特色的地標。

  這是於2001年4月7日落成開放的金山華人傳統博物館,以影像、圖文、聲音、實物及塑像等方式,系統生動地敘述了19世紀50年代起華人到澳大利亞淘金並發現“廣東礦脈”的故事,紀念那些客死異鄉的華人,褒揚他們和中華文化對澳大利亞發展的貢獻。

  館前廣場上,矗立著孔子的石像,以及兩尊華人的銅像。

  其中,留著辮子、身著唐裝、手指遠方的銅像,代表亞拉臘最早的中國翻譯沃阿奇。他來自廣東,1855年乘船到維多利亞,並於1859年在亞拉臘入籍。他的努力促進了華人與白人關係的發展。在華人參與籌資建設亞拉臘第一、第二所醫院的過程中,沃阿奇便組織文藝演出籌集了60英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