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國際場合的名稱問題,或能否參加國際活動,是兩岸關係進退的反映。例如1986年後,亞洲開發銀行接受大陸代表中國為會員國,台灣只能以中國台北名義存在,畢竟因不滿而退出組織的代價更大。九零年代起,兩岸開始有互動,台灣才以中華台北名義參加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2008年後,按此模式出席了世界衛生大會WHA、國際民航組織會議ICAO。
如果去年台灣政黨輪替後,民進黨政府沿著兩岸既有的九二共識基礎,兩岸制度化協商就不至於中斷,也就不會出現此時此刻各界高度關切台灣無法再出席今年的WHA。而大陸媒體對台稱呼的問題,更不難取得妥善處理。因此,在兩岸關係惡化下,徒呼抗議變成政府的制式回應方式,完全提升不了台灣的尊嚴,反而將面臨愈來愈多的挫折。
台灣的國際處境一直為各界所重視,無論什麼黨在朝或在野,都不能不設法因應。從國際現實與兩岸關係經驗可知,唯有經由兩岸溝通才能加以改善,當前的情況卻相反,令人擔心台灣將為兩岸持續對立而更陷困境,這是民意所樂見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