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聯合國環境署國際生態系統管理夥伴計劃中方主任張林秀(中評社 束沐攝) |
中評社北京2月24日電(記者 束沐)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聯合國環境署國際生態系統管理夥伴計劃中方主任張林秀昨日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發表演講,介紹了聯合國環境署和中國在可持續發展方面開產的南南合作工作及其經驗,並就“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可持續發展合作機遇進行闡釋。張林秀表示,促進可持續發展需扭轉“貧困-生態惡化”的惡性循環,其中中國可以將成功經驗向發展中國家推廣。她還指出,“一帶一路”沿線生態系統複雜脆弱,開發前應對生態進行重點評估。
張林秀現為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聯合國環境署國際生態系統管理夥伴計劃(UNEP-IEMP)中方主任,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專家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農村發展、貧困和環境等相關問題研究,特別是在農村公共投資及其投資策略和效率、農村勞動力市場發展、農村貧困與環境問題和農村教育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實證研究。
地球資源2030恐消耗殆盡 應擺脫“愈貧窮-生態愈惡化”循環
張林秀首先回顧了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歷史進程。其中她向聽眾重點介紹了“生態足跡”的概念,她介紹,1970年代生態足跡是人類活動一年所消耗的地球資源,需要一年時間恢復,那個時候尚保持在平衡狀態,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一年消耗的地球資源需要恢復的時間越來越久。據學者估算,假如按照原有的商業發展方式,人類一年所需要的環境資源,需要2年的恢復才能恢復補充,這意味著資源的高度透支,到2030年我們就會把所有的生態資源全部消耗殆盡。但如果把碳排放量減少30%,那麼資源耗盡的時限將有所延後。“這是最直觀的解釋,這讓我們知道,現在再不保護的話已經沒有資本再去消費了”,她警告。
她介紹,根據相關機構的研究,聯合國所提出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形成了一個相互聯繫的網絡結構,實現某一個目標對其他目標有需求也會有影響。其中,就生態系統管理來說,現在大概還有十幾億的人在100多個國家生活於貧困線以下,依賴於生態系統退化功能,在氣候變化的衝擊下,生態系統進一步退化,生物多樣性也在退化,進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怎麼把這個惡性循環轉換到良性循環,是我們現在認為要做的”,張林秀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