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生鮮電商緣何紛紛“敗走麥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2-20 11:12:17


 
  去年,重慶市社會科學院課題組發布《重慶農產品電商產業發展研究報告》,對全市涉農電商平台隨機抽取三個月日均訪問量調查發現,只有兩家平台達到萬級,40餘家平台只有數百人,10餘家平台幾乎為零,而智慧的餐桌、九顆米、憨熊小區等平台則早已退市。

  全國生鮮電商平台的生存狀態也是如此。中國農業生鮮電商發展論壇去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企業中,只有1%實現了盈利,4%持平,95%虧損或巨額虧損。其中,順豐嘿客、愛鮮蜂、天天果園等風靡一時的平台相繼關店。

  物流短板、用戶黏度成致命痛點

  春節前,重慶渝北區的向晴網購5斤芒果。下單第二天,芒果就從廣西發出,第五天上午才到達重慶,向晴多次催促快遞送貨,卻被告知春節放假不予配送。

  下單19天後,向晴終於收到了網購的芒果,芒果卻早已腐敗變質。“再也不敢在網上買水果了,明知道水果容易壞,物流還這麼慢。”向晴說。

  向晴網購水果的遭遇折射出,物流短板是生鮮電商發展的致命痛點。

  不同於普通商品,多數生鮮產品需要冷藏或冷凍存儲,配送也需專門的冷鏈物流。楊代超估算,生鮮產品的配送成本因此比普通商品至少高30%。

  “更要命的是,當前國內冷鏈物流體系並不成熟,借助第三方物流必然影響用戶體驗,自建冷鏈物流成本太高,企業無法承受。”楊代超說。

  與此同時,生鮮電商平台普遍面臨訂單少、複購率低的問題。楊代超說,生鮮產品具有多樣性,標準化程度低,消費者的評價有較強的主觀性,極易無法滿足心理期待而放棄二次購買。

  重慶白領張玲曾網購過一次香蕉,但她認為香蕉口感不錯,但個頭太小,不打算再次網購。“在市場上可以看大小、顔色,還能捏一捏,買著更放心。”

  不僅如此,用戶很難短期內改變購買生鮮產品的消費習慣。吳限說,相比北、上、廣等大城市,重慶等地的消費者普遍時間成本不高,購買生鮮產品也比較方便,電商平台尚無法刺激用戶改變消費習慣。

  “物流跟不上,用戶引不來,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吳限說,網購生鮮產品的人群無法形成足夠的訂單,訂單量難以支撐用於平台建設、物流配送等方面的成本投入,必然導致電商平台虧損。
  (來源:新華網)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