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日電/2月1日,潘基文宣布放棄參加韓國總統競選。韓國媒體第一時間表達的憂慮是,新一屆大選可能創出有史以來的最低投票率。因為只有潘基文,才最有可能成為偏右保守勢力的代表人物,而他的退出,必將進一步加劇韓國政治的失衡。
潘基文在發布會上解釋不參選的理由時稱,他對韓國政壇“陳腐狹隘的利己主義”極度失望。有媒體分析,這種“陳腐狹隘的利己主義”可能事實存在,但他的表達則透露出,他葆有的依然是高級公務員的心態,從來也沒有成為合格的政治家。政治家的職責,正是與這種“陳腐狹隘的利己主義”做鬥爭,甚至可以不計毀譽,不計成敗,哪怕有些微的改變,都意味著巨大的成就。而指望有一個天然透明、自動成熟的政治環境擺在你面前,然後任由你長袖善舞,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政治幼稚病。
按起初的良好設想,挾“聯合國前任秘書長”的榮譽光環,潘基文的歸國競選之路應該鋪滿鮮花。但事實很殘酷。弟弟與侄子的行賄醜聞被無限放大,他自己的受賄傳聞綿綿不絕,因此他感嘆,“虛假報道與近乎毀滅人格的污蔑”令他疲憊不堪。對於政治角鬥場的野蠻與肮臟,他似乎明顯準備不足。
實際上,從潘基文走下飛機踏上韓國土地,一系列的細節就已預示他無力染指總統職位。在機場便利店,他隨手選了一瓶法國產飲用水,經助手提醒又換成了韓國品牌。喝法國水,並沒有什麼問題,而這種換,反而透出了令人難過的假。最災難性的行為,發生在京畿道一處殘疾人社區,他給一位老婦人喂粥,居然喂到了對方的臉上……這一切,都充分證明了,潘基文甚至都沒能建立起最基本的參謀隊伍。
潘基文棄選,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文在寅與主要對手李在明和安哲秀,全部來自同一陣營,在大選前夕,文在寅至少可以與其中一位實現政治整合,這樣,他贏得大選的可能性就進一步增大了。事實上,通過李明博與朴槿惠,保守勢力已連續執政兩屆,按最基本的政治鐘擺效應,也該是偏左的進步勢力上台了。只是,因朴槿惠陷入“親信幹政”事件,導致偏右勢力全線崩潰,韓國未來的大選版圖顯得過於一邊倒,而從長遠來看,這對於民主政治的良性發展並不是一件好事。
(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