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機器人面臨的最大質疑是安全性,由於人的器官十分脆弱,機器手臂無法像人手那樣提供觸覺反饋,勢必會增加手術的難度和危險性。
但瑕不掩瑜。近年來,神經外科手術朝著微創化和精准化方向快速發展。一個小的醫療機器人往往只需要2厘米的創口,甚至口服就可以進入人體,從而極大降低了術後感染的風險,加快了術後愈合的時間。在中國首例不開胸機器人心臟手術中,病人在術後第二天就可以正常走動。
以市場占有率最高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為例,醫生只需坐在顯示屏前,操縱控制杆,便能完成手術。它的最大特點是“縮放”,主刀醫生可以通過調節縮放比例,改變手動操縱和實際移動的尺度比例,從而實現超精細外科手術。縱使最出色的外科醫生,由於手部血管隨著心跳有節律的顫動,都無法保證手術器械的完全穩定,而這一劣勢被醫療機器人高精度的機電結構所補償。
醫療機器人的出現,可以有效降低中國癌症患者的診斷及治療成本,能為醫生提供創新的精准診療工具,從而提升醫療水平。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理事長趙自林說,在嚴格審查和控制的條件下,國內目前已裝機的達芬奇手術系統有60多台,雖然只占全球總量的2%,但還在申請的醫院就有數百家。雖然審查嚴格,但手術機器人的發展前景依然樂觀。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徐徠介紹,中國正在抓緊醫療器械審批制度的改革,為國家和本市重點專項、臨床急需產品開辟“綠色通道”,縮短醫療器械上市周期。
中美結合全球嫁接資源
過去十年,中國醫療產業迅速崛起,進入高增長的通道。其中制藥行業以每年20%的增長速度一直持續到2013年。截至2015年,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已達到4800億,預計到2020年將突破8000億。
中國的醫療產業在各項規模指標上,已經是全球第二大市場,但還沒有誕生地位與市場規模相匹配的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