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厄瓜多爾的中國“炒冷飯”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1-13 10:32:34


2013年,“炒冷飯”故鄉克韋多市的廚師學校的師生們在製作世界最大“炒冷飯”。(來源:新華網)
  中評社北京11月13日電/在厄瓜多爾的大街小巷,經常能看到有流動商販售賣一種叫做“CHAULAFAN”的食品。一些裝潢平民化的厄瓜多爾飯店裡也偶有出售。在被當地人稱為“CHIFA”的本地化中餐館裡,CHAULAFAN更是主打菜品之一。很多中餐館都會在餐館入口、外墻或窗戶上打出自己CHAULAFAN的廣告,比如“本店有蝦仁 CHAULAFAN、雞肉CHAULAFAN、什錦CHAULAFAN……”

  那麼這傳說中的CHAULAFAN到底是什麼呢?記者帶著職業好奇心,進過多家厄瓜多爾的CHIFA,嘗試了多種口味的 CHAULAFAN,得出一個結論:CHAULAFAN基本上就是咱們中國的“醬油炒飯”。

  話說CHAULAFAN在厄瓜多爾出現的歷史並不長。20世紀中期一些來自中國廣東的移民來到厄瓜多爾打拼。他們把當地人做菜的一些邊角料和剩菜加以利用,並根據當地人的口味,發明了一系列別致的醬油炒飯,新移民們稱之為“炒冷飯”。厄瓜多爾人根據這個中文詞的廣東讀音,創造了CHAULAFAN這個厄瓜多爾特有詞匯。

  “炒冷飯”據說首先出現在厄瓜多爾中部城市克韋多。由於價廉、味美、營養搭配均衡,吃完還比較耐餓,於是迅速被厄瓜多爾民眾接受,並被加以改造、創新,從原本的中式快餐發展為一道地道的厄瓜多爾菜品。一位厄瓜多爾朋友對記者說:“炒飯(ARROZ FRITO)是你們中國的,炒冷飯(CHAULAFAN)絕對是我們厄瓜多爾的。”得意之情溢於言表。記者有一次與一位厄瓜多爾官員閑聊提到了“炒冷飯”,對方堅持說這是厄瓜多爾特色菜品,雖然有“亞洲血統”,但不應歸入中餐範疇。結果,這次閑聊因雙方在“炒冷飯”菜系歸屬問題上各自旺盛的民族自豪感和堅持己見而不歡而散。

  克韋多市作為“炒冷飯”的故鄉,為了推廣國內和國際旅遊,在2013年還曾做過一個世界最大的“炒冷飯”。當時使用的鍋直徑4米,深1.5米,使用的食材有500公斤大米、1000個雞蛋、50升油、三大桶醬油,還有上百公斤的雞肉、蝦仁等,40多名廚師學校的學生一起參與了製作。現場數千民眾隨後一起享用了這個巨無霸“炒冷飯”。

  當然,“炒冷飯”也不是在哪裡都像在克韋多市那樣受人追捧。由於來源於中式快餐,早期以邊角料和剩菜制成,一部分人至今仍給“炒冷飯”貼上“低端飲食”“廉價食品”的標簽。較早來到厄瓜多爾打拼的華僑,走在街頭常被當地人以嘲笑和略帶歧視的口氣稱為“炒冷飯”,這讓很多在厄華人至今耿耿於懷。

  時過境遷,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和在厄瓜多爾投資、貿易的擴大,很多厄瓜多爾民眾都知道,中國現在是經濟大國、科技大國,中國人在厄整天埋頭炒“炒冷飯”的很少了,更多的“炒冷飯”其實出自當地廚師之手。不僅如此,如今“炒冷飯”一樣也可以陽春白雪。在中檔餐廳裡,就是一般的“炒冷飯”也賣到了四五美元,一般人想要天天吃、頓頓吃,也不那麼現實。

  “炒冷飯”就好像是一棵不起眼的草籽,隨風來到了異域他鄉,生根發芽,得到了異鄉人的欣賞與喜愛。中厄兩國遠隔重洋,細想起來,文化上的淵源和交集並不多,不曾想,無心插柳的“炒冷飯”,竟然占得一個重要的地位。

  (來源:文匯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