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武漢最大石拱橋 6百歲張公橋遭洪水損壞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0-12 11:46:33


  中評社北京10月12日電/位於新洲區鳳凰鎮鄭元村張家墩灣的張公橋,是一座建於明代,距今有600年歷史的古橋。然而,這座武漢最大的石拱橋,在今年7月初的洪水中受損嚴重。

  昨日,當地村民向本報反映,張公橋雖然已很少有人走,但既然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是希望有關部門盡快修復,真正保護起來。

  昨日下午,長江日報記者來到新洲區鳳凰鎮,鄭元村張家墩灣路口,立有一塊石碑,上面記載著2011年3月21日,張公橋被市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看到,張公橋為單跨石拱橋,橋洞渾圓,兩側護坡緩緩延伸,橋面拱起有一人多高,橋拱正中離水面有近4米。張公橋下,小河中長滿雜草。引橋處一側護坡青石,已經脫落,露出裡面的泥土。據村民介紹,護坡青石是今年被洪水衝垮脫落的。

  走上張公橋,橋面約有4米寬,由條形青石鋪成。但是,橋面兩邊雜草叢生,留給行人行走的橋面僅剩60厘米寬。

  今年72歲的陳連早,原是鳳凰鎮中心小學教師,也是一名文史愛好者。他介紹了張公橋的民間傳說:從前,當地有一張姓富裕人家,40多歲仍膝下無子,經寺廟和 尚指點,多行善才能財旺人旺。於是,張家出資興建了一大一小兩橋,當地人尊稱為張公橋、張婆橋。張公橋是大橋,保留至今,張婆橋較小,沒能保留下來。張公 橋曾經是連通河南光山到黃州的官道。

  67歲村民郭聯盟介紹,小河河水原來經過張公橋後,流向舉水河。如今小河水改道從另一處流向舉水河,因此,小河在張公橋處,成了死水。他說,隨著一條通向318國道的道路修通,張家墩灣村民很少再從橋上經過。

  新洲區文物管理所潘所長受訪時稱,7月底,已向市文化局報告了張公橋損壞情況,正等待批覆。

  鳳凰鎮黨委書記汪劍波稱,由於今年計劃項目已安排完畢,只能等到明年5月,再向區裡申請修復張公橋資金,進行修復。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