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奶業遭遇叫好不叫座尷尬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8-19 10:35:49


 

  記者調查發現,當前國產奶“不叫座”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全球奶業遭遇第三波“世界性寒流”,我國奶業難以“獨善其身”。去年以來,國際奶價不斷下探底線,歐洲奶農遊行示威,新西蘭奶農跳樓自殺的新聞屢見報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進口大包粉價格已由正常時期的2.2萬元/噸左右下降至現在的1.5萬元/噸,國際國內原料奶成本倒掛,迫使部分企業放棄國內奶源,最終造成國內生鮮乳產能過剩。

  二是產品結構、布局失衡,“倒奶潮”和“喝不起”共存。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原總工程師劉兆彬表示,當前市場上的一兩元的“塑料袋”奶越來越少,奶業產品結構不盡合理。“主要原因是企業流通和廣告成本居高不下,低價奶不賺錢了。”

  賽科星集團牧業總經理喬綠說,現在制約中國奶業發展的瓶頸就是消費,沒人喝或者喝不起。“企業想方設法吊人胃口,生產很多高端奶,反而使得低端消費打不開。”

  乳業高級分析師宋亮認為,部分企業的發展戰略失誤也造成了消費下滑。2013年“奶荒”後,部分企業提高產品檔次,推高產品價格,使得2015年我國平均乳製品終端價值比2013年初漲了40%。在這一輪漲價潮中,有些中小企業“跟風”上高端產品生產線,但在居民消費能力下降後,產品大量滯銷。

  三是糟糕的輿論環境導致百姓對國產乳製品的信心恢復緩慢。專家表示,三聚氰胺帶來的“信任危機”至今仍然存在,更糟糕的是,乳業就此成為輿論最熱衷的“棒打”對象,虛假報道和網絡謠言四起,進一步摧毀了國民信心。這些高頻率轉發的謠言,使消費者對乳製品望而卻步,給整個產業發展帶來巨大的阻礙。

  更令人擔憂的是乳業之間的“暗戰”。一名業內人士表示,2009年以後中國連續出現上百起針對乳業的安全事件基本上都是虛假或誇大的,其中多數都是為了打擊競爭對手。“當前中國乳業利用食品安全問題打擊對手,一打一個准。上海冒牌奶粉事件中就應該有網絡水軍在背後助推,有國內的,也有國際的。”

  奶業崛起要有“愚公移山”精神

  專家認為,短期上看,乳業的外部大環境會慢慢好轉,在當前環境中生存下來的企業也將成為“大浪淘沙”後的優質企業。農業部幹部管理學院副研究員陳瑜說,現在的國際行情是低於成本的一個行情,應該是不可持續的。“不能用一個時期的特殊情況來描述整個奶業的大方向,我國奶業遇到的困難是暫時的。”

  採訪中,無論企業、專家還是政府官員均認為,從長期來看,乳業崛起的關鍵是消費,提升消費的關鍵是信心,提升信心的關鍵是“愚公移山”的精神。宋亮說,恢復信心不能急於求成,一定要杜絕此前的惡習,繼續持之以恒地抓技術、抓質量。

  農業部畜牧業司副司長王俊勛表示,百姓對奶業嚴苛說明百姓的期待值高,也是對監管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不管是養殖企業也好,加工企業也好,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保持較高的質量安全水平並不斷提升產品品質。

  此外,業內認為,中國奶業崛起也需要企業抱團發展,停止惡性競爭。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關於常溫奶、巴氏奶、幹法工藝、濕法工藝孰優孰劣之類的爭論不斷,部分企業為了證明自己的產品好,甚至不惜攻擊同行的產品,從而給消費者造成“中國乳製品質量不行”的錯誤認識。實際上,李勝利表示,只要是正規生產上市、保質期內的產品,質量安全上都沒有問題,大家可以放心選擇消費。

  (來源:經濟參考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