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1日電/近日,“薩德問題”日漸升溫,中韓兩國學者圍繞部署問題唇槍舌劍,大有主導中韓關係發展之態勢。正如王毅外長所言“我們希望韓國朋友三思而行”,換而言之,縱使韓國與美國存在著同盟關係,中國依然將韓國視為合作的夥伴,而這種合作的根本目的正在於終結東北亞冷戰殘餘,為兩國關係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的政治條件。這是中韓兩個民族在同樣歷經半世紀骨肉分離,劍拔弩張對峙後的反思成果,亦是推動兩國前輩於1992年建交的根本動因。從這個意義上講,中韓建交及其二十四年的中韓關係健康發展本身就是對冷戰思維的一種否定。
筆者無意重複所謂部署“薩德”對中韓、俄韓、朝韓關係造成的衝擊,只想簡要分析驅使韓國接受“薩德”的動因及其產生結果之間存在的差距,力求“以理服人”。
部署“薩德”是否能保障韓國國家安全?
針對中國反對部署的意見,韓國國內多有以“中國無法阻止朝鮮核技術、遠程運載工具發展,不應質疑韓國提升導彈防禦能力的行為”之語反擊。筆者不願贅述“薩德”系統無法保障首都圈安危的事實,也不想大談中俄對韓國進行戰略威懾的可能,只想從韓國安全威脅的主要方向談談部署“薩德”的局限性。
“薩德”系統主要防禦範圍為韓國中南部地區,與駐韓美軍大部集中於漢江以南的布置向一致。美軍這種布置實則將自身定位為二線反擊部隊,最大限度減少朝韓衝突爆發之初己方損毀數量,卻置韓國於承受損失的被動地位。
眾所周知,對京畿道周邊威脅最大的不是朝鮮的導彈,而是部署在分界線一側,數以萬計的火炮及火箭炮。相關區域作為韓國政治、經濟、文化精華之所在,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對和平對峙背景下盡占優勢的韓國而言,減少統一成本才是明智之舉,畢竟韓國已非半個世紀前的農業國家。所以,朝韓衝突爆發之日就是韓國總體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失敗之時。
“薩德”系統針對朝鮮遠程導彈攻擊,即使可以達成必要效果,部署也只會刺激朝鮮開發對韓國更具殺傷力的武器系統,增加與美國對話的籌碼,實難從根本上改善韓國國家安全。
部署“薩德”是否能提升韓國在美國同盟體系中的地位?
另有韓國朋友認為部署“薩德”實為朴槿惠政府“親中政策”背景下,防止美日漸進造成韓國在美國同盟體系邊緣化的選擇,是維繫美韓合作關係所要付出的成本。然而韓國國防部發言人有關可以與日本分享“薩德”系統收集情報的信息,意味著韓國公開承認與日本達成了“潛在的同盟關係”,而這是冷戰時代韓國歷屆領導人都沒有突破的底線,又怎能不讓中俄質疑?
令人覺得詭異的是,高呼拒絕“朝貢外交”的韓國朋友,遇見美國就如此缺乏自信心。試想朝鮮戰爭爆發時,美國僅僅出於保障日本地緣安全的目標就出兵保衛半島,又怎麼可能在今天放棄業已成為新型工業化強國的韓國?保障韓國行政控制下領土安全是美國在《美韓共同防禦條約》中既已承擔的“國際義務”,早於“薩德”系統部署六十餘年,美國不可能因韓國拒絕“薩德”而放棄美韓同盟,將這兩個問題掛鈎邏輯不通。
更為重要的是部署“薩德”不可能提升韓國在美國亞洲同盟體系中的地位。須知,一國國際地位不僅僅取決於它自身的國家實力,亦有賴於靈活運用相關實力,而保持外交的靈活空間是相關國家有效利用實力的必要前提。因此,日本即使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對美國的高度依賴限制了其影響力的提高。而韓國冷戰後國際地位的提高不僅在於國家實力提升,更有賴於自身高度靈活、彈性的外交活動,成為東北亞各國溝通“橋梁”,令中俄對韓國另眼相看。試想,一個失去外交靈活空間,而經濟實力、國土面積、人口諸方面都與日本相形見絀的盟國,怎麼可能在美國同盟體系內贏得與日本平起平坐的地位?
因此,擁有對美國說“NO”的能力恰恰是韓國保障其在同盟體系內維護自身權益的最大籌碼。第一次朝核危機時,金泳三總統拒絕美國發動對朝鮮戰爭的錚錚之語恰是韓國外交實力的充分體現。一味接受美國要求並不能提升韓國的國際地位。
部署“薩德”是否能維持東北亞大國力量均衡?
部分韓國人士認為“對韓國而言,今天的國際環境是自高句麗滅亡以來最好的時期”,或言“韓國戰後逃離了中日設立的‘監獄’,跟隨美國走向了世界”。對部分韓國人士而言,維持東北亞區域大國力量均勢是韓國保持有利地位的前提,美國的存在可以最大限度擴展其周旋空間。在中國快速崛起的背景下,韓國適當對美傾斜,或許可以在美國“孤立主義”情緒高漲的今天,增添其經營東北亞優勢的積極性。從這個意義上看,韓國也許比日本更加需要美國在相關區域的存在。
對韓國而言,關鍵的問題在於要搞清引導大國維持區域均勢與成為大國均勢組成部分的區別。前者可游走於諸國之間,牟利於列強之手;後者卻只能時時擔心為人所待價而沽,動輒遭池魚之殃。
韓國作為美國的盟國,本已在東北亞權力對峙格局中“站了隊”,想要與中美競爭格局保持距離,自然要求其在同盟之中保持獨立性。部署“薩德”令本已喪失軍事指揮權的韓國防衛獨立性進一步受到限制,淪為美國東北亞區域霸權的組成部分,自然是緣木求魚。即在彀中,如何又能獲得中俄信任,周旋於大國之間?(大連外國語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 呂平)
(來源: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