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時報:提振經濟須先解決治理崩壞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8-09 10:41:08


 
  展望未來,情勢仍難樂觀。馬政府推自經區計劃,許多公民團體反對,甚至不惜說要對自經區“宣戰”;蔡政府要推加入TPP,同樣要面對那些反對者;新政府要廣建公宅,公辦都更必須大力推動,但對如何化解釘子戶、甚至附近居民反對,以及公民團體的抗爭,仍毫無解方。即使是上任時聲望甚高的台北市市長柯文哲,要推動的幾項大型都市計劃,從南瓶案到西區變革計劃(三井倉庫遷移),都碰上文化人與公民團體強力反對抗爭。 

  簡單的說,台灣現在任何投資計劃,都要碰上反對聲浪,有些是來自有代表性的公民團體,但也有不少是毫無代表性、極度偏執、人數也少的所謂公民團體,過去的治理模式幾乎全然失效。世界銀行在檢討非洲經濟難以發展的問題時,曾以“治理危機”形容與詮釋,非洲的治理危機大半是來自政府的無能與貪腐,台灣現在的治理危機則來自社會力量上揚,政府無能找出新治理模式,但其導致經濟難以發展的結果,則是相同。 

  有此結果,除了社會變遷、網路興起,讓各種不同的力量更難控制外,政客的推波助瀾更是重要原因。當年馬政府時期,在野黨幾乎全部站在民間反對力量的一方,支持公民團體、抗爭民眾,力挺學生(太陽花與反課綱等),反對所有馬政府的政策。民進黨成功毀壞了國民黨統治,贏得政權,但在這個過程中也讓台灣的治理崩壞,現在算是自食其果。 

  政黨可以輪替,甚至消失,但台灣不行,新政府必須解決治理問題,否則未來不僅政府施政寸步難行,民間投資也將全面縮手,台灣經濟絕難有起色。80年代的英國、美國,都曾賴柴契爾夫人、雷根等領導人的決斷與魄力,讓“國家”重歸治理正道;台灣在解嚴後也曾出現嚴重治理問題,同樣有賴新治理模式與領導人魄力解決。蔡英文是否能稱職扮演那個重拾台灣治理的領導人呢?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