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習近平:同自然災害抗爭是永恒課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8-07 09:39:37


 
 二、處理好防災減災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十分嚴重的國家之一。在中國,自然災害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十分深刻。歷史上,頻繁發生的各類自然災害,不僅直接給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時還極大地影響了同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宗教等方面。治理洪水曾促成了中華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而對於災荒救助的失效也幾經成為一些王朝覆亡的重要誘因。防災減災救災屬於風險管理和危機管理,是公共安全體系必不可少的構成部分,必須正確處理好防災減災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習近平指出:“防災減災救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是衡量執政黨領導力、檢驗政府執行力、評判國家動員力、體現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護航。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是國家治理的重要能力之一。防災減災救災可以減少人類非正常死亡、傷殘以及各種地方病、污染病人群數量,提高人類健康水平,減輕社會負擔,提高人口素質,增加社會財富;防災減災救災可以減少財產損失,增加財富積累,保障人民生活,促進農業、工業以及其他生產活動的正常進行,使人民擺脫貧困,增加社會產值;防災減災救災可以保護和發展交通、通訊以及水利、能源、城市等設施,提高當代人民生活水平,為後世創造更加充分的發展基礎;防災減災救災可以削弱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定,使人民安居樂業,安心發展生產,提高生產能力。防災減災救災有助於生態可持續發展。自然災害的破壞性導致水資源匾乏、草場退化、土地沙化、鹽碱化、水土流失、森林銳減等問題的出現。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再生能力和生態環境修復能力有限,在遭到破壞後往往需要極為漫長的時間才能恢復,甚至不能恢復,這對於自然界和人類的損失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防災減災救災在保護環境促進生態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價值遠大於其經濟價值,據聯合國在非洲的一項實驗表明,一英畝的森林用於生產所產生的經濟價值是3400美元,而其生態價值的計算結果是4600美元,其生態價值是生產價值的1. 13倍。我們應該加強減災工程與非減災工程方面的投入,減少自然災害對自然資源的損耗,並且注重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使其恢復平衡,從而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資源支撐和生態環境保障。從防災減災救災的治理績效來看,中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在不斷強化、不斷提高,突出表現為不斷減少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損失。與“十五”和“十一五”時期歷年平均值相比,“十二五”因災死亡失蹤人口、緊急轉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數量、農作物受災面積、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分別減少86.7%、22.6%、75.6%、38.8%、13.2%。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為防災減災救災提供堅實保障。防災減災救災,如果沒有強大的國力作後盾,難以取得滿意的成效。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有效提高防災減災救災的綜合能力。重大防災減災工程的建設,城市與農村的建築和基礎設施抗災能力的提高,醫療救護、災後防疫、科學檢測、科學預警等方面的健全都需要經濟方面的支持。習近平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著力從加強組織領導、健全體制、完善法律法規、推進重大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加強災害監測預警和風險防範能力建設、提高城市建築和基礎設施抗災能力、提高農村住房設防水平和抗災能力。”

  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實行全面、綜合、科學的防災減災救災戰略。防災減災戰略是指人類社會為了最大限度減輕自然災害對生命財產的威脅,增強自身抗災能力而建立的預防和救助的體系。第一,要通過宣傳教育,普及保護自然和防災減災的觀念和知識。防災減災救災是一項社會性的行動,需要全社會和全體公眾的支持和參與。貫徹防災減災戰略首先要扎根於人的內心,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牢固樹立人與自然的統一觀念,強調人類社會與自然、經濟與環境都是統一的整體,喚起人們對自然災害的危機意識和防災減災的使命感,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根植與人們心中。在公眾間推廣防災減災理念,普及災害知識和基本救助技能,增強人們的防災抗災意識和能力,在面對災害時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減少損失和傷害。第二,發展和利用科學技術,提高科學防災減災救災水平。要有科學發展上的遠見,通過科學技術手段對自然現象進行監控,發現自然規律,提高準確預測自然災害的能力。面對重大的戰略,尤其是面對有環境問題爭議的項目時,應該及時主動地與科技部門溝通,以期獲得科學結論,作出科學決策,減少人為自然災害和環境災害、生態災害的發生,為改善生態環境,減少自然災害發生,為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營造健康的發展環境。第三,倡導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在進行工業生產時要加大科技含量,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高產出的道路,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模式,大力扶持環保產業。同時,推崇綠色生活方式,利用再生能源、清潔能源引導人們轉變消費觀念,崇尚環保、節能、健康的生活,在享受舒適生活的同時注重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污染。第四,健全防災減災救災機制。防災減災救災機制是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了系統治理的理念,即政府主導下多方共同參與的治理框架。要堅持 以人為本、政府主導、分級管理、社會互助、災民自救的救災工作原則,落實統一指揮、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自然災害應急管理體制,完善救災準備、應急救助、災後救助、恢復重建相銜接的自然災害救助制度,建立方便快捷的儲備、調運、接收、發放、回收相銜接的救災物資應急調度體系,健全以搶險、搜救、救護、救助、捐贈為基本內容的救災應急社會動員機制。堅持災前預防與應急處置並重,推進常態減災與非常態救災結合,完善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社會參與、分工合作的防災減災救災機制,形成有效應對自然災害的強大合力。習近平指出:“要總結經驗,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

  防災減災救災,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自然災難既是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挑戰,又是對民族精神的洗禮、對民族力量的凝聚。只要我們戮力同心,協調好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處理好防災減災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就能將自然災害對人類的損害降到最低。

  (本文來源:學習中國)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