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長征走出了位紅軍博士,102歲高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8-02 10:40:53


 
  思慮再三,塗通今決定放手一搏。

  1951年9月,塗通今走進了莫斯科布爾科登神經外科研究所,當大家得知他是參加過長征的紅軍戰士時,全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開局順利,但接下來的挑戰頗具難度。語言、專業……種種難題擺在他面前,人到中年,要重新學一門語言,掌握複雜的神經外科專業知識並不容易,不僅拼體力,更要拼腦力。

  五年時間下來,塗通今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取得了博士學位,在1956年的春天,馬不停蹄地回到了祖國。

  回國後的塗通今被派往第四軍醫大學任校長,二十年後,當他離開四醫大時,已是“桃李布三軍”,他創建了軍隊醫院第一個神經外科;為全軍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神經外科骨幹。此後,塗通今以一個神經外科專家和教育家的身份,為我國的醫學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忠誠曾評價“塗校長是我國神經外科事業的開拓者”。

  年過百歲的牽掛:“爸爸,長征勝利八十周年了”

  塗通今是一個內向的人,即使是對家人,也很少主動提起他的過去,不想觸動那些傷痛之處。雖不善言辭,但他的內心豐富。每每談及那段崢嶸歲月,老人最割舍不下的,還是那些在戰鬥中犧牲的戰友們。

  “2012年他說要去軍事博物館看看,我就推著輪椅帶他去。他並不說要做什麼,只是認真、仔細地看著每一件展物。走到一塊刻有許多人名的大石頭前,他屏住呼吸、駐足凝神、逐一辨認。良久,他指著其中的一個名字說,這個人就是我們紅軍衛生學校的校長,在長征途中犧牲了。”塗西華回憶道。

  “他放不下湘江戰役。”塗西華說,“三個兒時玩伴一起從家鄉出來,過了湘江,其中一個就沒了。”

  接受媒體採訪時,塗通今曾回憶:我的助手,一個20出頭的小夥子,姓楊,相當肯幹,可愛、聽話,開始是肚子疼,行軍打仗都忍著,後來肚子越來越大,知道可能是闌尾炎,但是沒有抗生素,沒有消炎藥,最後腸穿孔了,眼睜睜看著不行了。到了赤水河邊的茅台鎮附近,大家流著淚把他埋了,向他默哀。”

  “當時的救治條件的簡陋現在無法想象:能夠找到一塊門板搭一個手術台就很不錯了,手術刀是民用剪刀代替的,沒有綳帶就把被子撕成條。還得有人舉著油燈照明。藥品和醫療器械是無價之寶。”塗通今說。

  如今,醫療條件比起長征時已好了太多。塗通今的手雖然已舉不起手術刀,無法再繼續治病救人了,但他們那一代所開創的事業正在發揚光大:當年缺醫少藥的紅軍衛生隊,如今已是可以遂行各種作戰任務的衛勤保障部隊了。

  當塗西華在塗通今的耳旁輕輕說:“爸爸,長征勝利80周年了。”老人的面頰露出舒展的笑容……

  (來源:新華社)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