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歐洲媒體分兩派報道恐襲 憂報道恐成催化劑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8-02 09:19:14


  中評社北京8月2日電/從去年到今天,從法國到比利時再到德國,恐怖襲擊之於歐洲好像成了常態。對於家門口的流血事件,歐洲媒體自然步步緊追,告訴同胞和世界發生了什麼。在這個過程中,媒體人也在糾結——雖不能說媒體報道成為一些預謀襲擊者的教科書,但鋪天蓋地的報道,似乎是某些恐怖襲擊的催化劑。

  前不久慕尼黑發生槍擊案後,《環球時報》記者和德國當地一家電視新聞台的同行彼得溝通對事件的看法。彼得說,他感到德國人在該事件的報道上很糾結。“我們沒有確定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襲擊了超市,但我們又不能告訴公眾這件事沒什麼大不了的,不是什麼全副武裝的極端分子在製造流血事件”,彼得說,“但我們的直播信號一直不斷,全世界都看得到是什麼地方遭到攻擊,記者在現場的更新報道幾乎將作案者的每一個環節進度都詳細地解釋清楚了。”他說,不能保證當時有沒有年輕人會在關注直播的時候,內心覺得這很酷,蠢蠢欲動想要模仿。

  和彼得有同樣顧慮的大有人在。在發生多次恐襲的法國,法國國際廣播電台、法蘭西24電視台和BFMTV對外表示,將不會在報道中公布襲擊者的圖像畫面,還有法媒稱“連名字都不會提”。他們之所以如此,和法國《世界報》主編費諾格裡歐的一番話有關。這位媒體人用尼斯事件舉例說,當時有84人遇害,令人感到很不舒服的是,在媒體的圖片報道中,大家看到行凶者在那裡大秀肌肉,“媒體的報道甚至相當於在為他死後做追悼”。

  西方學者在這個問題上給出了相似看法。倫敦反恐研究智庫奎列姆基金會的學者拉蘇爾說,法國媒體不再給襲擊者“做廣告”,是邁出了很好的一步。西澳大利亞大學的學者傑特也認為,媒體“地毯式報道”模式的確有可能導致恐襲再次發生。

  也有人給出相左的看法。來自英國廣播公司、長期跟蹤報道“伊斯蘭國”的柯瑪尼認為,對於媒體尤其是國際媒體來說,在報道上給出禁令,告訴媒體哪些能報、哪些不能,是不現實的。在英國,媒體自由很被看重,撒切爾夫人曾說過,“媒體報道就是輿論氧氣”。

  即便是在法國,一些媒體也持保留意見。法新社的全球新聞事務主管勒裡東說,對於“伊斯蘭國”利用社交網站發布一些極端資料,法新社一直拒絕報道轉載。但作為一個國際媒體,法新社有5000多全球客戶,這些客戶是不是覺得有必要提恐怖主義者的名字或其他信息,要看他們自己。(來源:環球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