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門怎麼堵?正門如何開?
其實,如果細心,你不難“嗅”出近期金融監管政策風向趨緊的信號,直抵“邪門怎麼堵?正門如何開?”這一核心命題,拷問監管與創新的容忍尺度。
眼下,也是時候,需要重新審視系統性金融風險,從部門監管到中央會議,無不折射這一風向。而資產端收益率趨降背景下,新規或多或少可能會影響銀行業務規模及價差收益。
7月2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就提到要抑制資產泡沫,在高盛/高華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宋宇看來,銀監會下發了加強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的徵求意見稿。此舉不應被解讀為對此次政治局會議的直接響應,因為徵求意見稿的醞釀起草肯定經過了相當長時間。但政治局會議聲明和銀監會舉措均凸顯出領導層對於控制金融風險的重視。來自最高領導層的關注以及近期部分大型房地產開發商的高調爭端令保監會和證監會等監管部門越發警覺。此舉可能給短期內的經濟活動帶來一些下行壓力。
“收緊管理在實際執行中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難以提前預測執行情況。一種可能性是商業銀行設法規避新的技術要求,促使監管部門採取進一步行動。因此,新規的執行力度是決定其最終影響的關鍵因素”宋宇認為。“新政的特點就是把理財的觸角盡可能束縛在銀監會管轄範圍內。”一位銀行人士認為,各大監管機構近期頻繁出手整治資管背後的默契在於影子銀行的問題說了那麼多年,監管一直沒有拿出有力有效的方式來解決,反而在創新業務的持續推進下資金的穿透能力和速度都大大提升,實質上已經打破了銀證保的監管栅欄,“寶能事件為什麼自始至終監管不曾喊停,因為在現行監管體系中,他的資本運作都是合法合規的。”
這位人士稱,新規對小銀行而言,影響可能會更大一些。小銀行獲取優質資產的能力相對較弱,資產荒的前提下為了追求高一些的理財收益,用資管通道去投非標或權益類的產品的情況並不少見。
那麼,可能產生的影響是,理財產品收益率將進一步下行。
新規亦叩問分業監管下的混業經營難題。按照一位浙商資管人士的話說,此前,銀監系統只能看到銀行理財投到了券商資管,而券商資管投了什麼則要證監會去查,新規落地後不再允許用資管計劃嵌套。“非標可以投,但是監管要看到啊。”
這位浙商資管人士理解,“全面監管與降低杠杆”的方向肯定是對的,因為監管要吸取美國次貸危機教訓。他總結,新規對通道業務影響最大,銀行委外投非標和權益類的情況也會慢慢消失,目前從券商資管的行業現狀來看,通道業務依然是規模貢獻最大的一塊。而對做主動管理的券商資管,影響稍微小一點。
而在“邪門與正門”的“堵與開”之間,部門監管均有著各自利益訴求,資金脫實空轉或愈演愈烈。“開啟大監管大幕正當其時。”金融專家、北京賽諾經典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裁曹文稱。
正如在夏斌看來,分析當前我國的金融風險,已不能僅僅沿襲過去銀企之間簡單的、僅僅限於借貸雙方的債權債務分析。現在,從社會資金轉為企業資金的來源有三種:銀行貸款、股票債券,以及形式多樣的各類非銀行金融資產,如銀行理財、證券公司專戶理財、信托資金、P2P、保險資運用等。目前一些銀行為了降低成本、降低存貸比、降低風險資產規模,繞過監管,通過同業往來、應收賬款、持有非銀行金融機構發放的金融產品等各種方式,大幅增加向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債權,表現為第三類非銀行金融資產。
一系列交易環節恰恰是當前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爆發鏈上的薄弱點和導火索,也是創新活躍、監管滯後時,不易被傳統風險分析所關注的環節。
當下去杠杆的大環境下,上述環節與現象亦鑄成所謂的金融周期,即鼓勵創新但監管“不力”;現在輪到風險暴露,當然進入嚴管期。“混業經營前,需要清理金融大市場,當然從大金融交叉業務重點開始,監管部門各自清理門前‘垃圾’。”曹文稱。
(來源:經濟觀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