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山東青島下水道:德國製造神話的真相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7-27 14:21:32


 
  1898年3月6日,隨著中德《膠澳租界條約》的簽訂,德國占領軍對青島從“占領狀態”轉入城市的建設管理。

  原膠澳總督府編著的《青島開埠十七年——膠澳發展備忘錄(全譯)》(以下簡稱《備忘錄》)中有如下記載:“膠澳地區海軍當局所採取的一切措施都首先著眼於經濟方面。在不損害該地區作為艦隊基地的重要軍事作用前提下……發展成為德國商團在東亞開發廣闊銷售市場的重要基地。”這份寫於1898年的報告,初步確定了青島的城市定位和商業規劃。

  “青島德占時期的城市建設,在當時來說是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其目的就是要在東亞打造一個‘樣板’。”青島文史專家魯海介紹。

  1898年夏季遭遇暴雨,水井污染,導致青島傷寒、痢疾等疫病大範圍流行,這促使膠澳當局加快了“中央輸水管道”和下水道網的建設步伐。《備忘錄》中顯示,青島區的下水道和道路建設一並規劃、施工,至1899年10月,歐洲人居住地區“第一條排水系統幾乎全部完成,第二條也已大部分完成”。

  隨著市政管網建設和防疫措施的加強,青島衛生狀況明顯改善。

  理念:雨污分流與排水管理

  “德國下水道建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雨污分流,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先進的理念。即使到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中國還有一些城市沒有做到。”魯海說。

  下水道雨污分流,是在青島城市建設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根據《備忘錄》記載,青島最初並沒有考慮污水排放,糞尿由工人上門清運,耗時耗力。膠澳當局於是“計劃將來把家庭污水與雨水分離並由下水道排走”。1902年著手改建衝水式廁所,實施將污水排入下水道的工程;1905年,兩個污水泵站、壓力管線及集水池建成投入使用。

  1928年成書的《膠澳志·溝渠》記載:“(德人)建設下水道之方式完全為暗渠式,用以排洩糞尿及其他污水者謂之污水管;用以排洩雨水者謂之雨水管。其中又有分離式與混合式之二種:分離式雨水管與污水管分別設置,混合式則雨水管與污水管混合一管。前者多設於市街之東南部及中部即青島區及前海沿方面,後者多設於西部及北部即大鮑島區……”

  喬全榮介紹,德國人採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進行污水處理,按照青島的流域特點,在地勢低窪地區建設了四座排水泵站,實行集中排洩。為了確保青島前海歐人區不受污染,把排污口設置在團島最西端的膠州灣入口附近,利用海峽水深、潮汐流速大的有利條件,達到盡快稀釋生活污水的目的。

  “排水管網的日常養護和管理也是保證城市衛生和排水通暢的一個重要方面。”魯海回憶說,“小時候經常看見工人會定期拿一種底部帶漏眼、可以用拉繩向上折起的專用鐵鍁清理下水道,能很方便地把沉積在雨篦下沉澱鬥裡的泥沙清理出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