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暑期檔票房下滑 票補傷害電影業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7-25 11:20:22


  中評社北京7月25日電/在去年440億的電影總年度票房刺激下,今年不少人喊出了“600億”的口號,而今年春節檔之後票房數字極為平庸,暑期檔與去年同期相比更是遭遇了急速下滑。在日前舉行的國產動畫如何突圍論壇上,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接受採訪時認為,今年票房表現無力,和票補減少有很大關係。

  對此,有識之士也早已提出,票補雖然有利於票房,但對中國電影傷害也大,所以,目前電影市場的票補退潮,有利於行業健康發展,中國電影應告別“非理性繁榮”。

  去年440億票房,票補占30到50億

  票補與這兩年電影行業的“互聯網+”密不可分,是業內較為流行的一種做法,一般是影片與在線選座網站合作,形式上大都是9.9元看電影等活動,貼補方為發行方或片方。票補大大刺激了票房,但隨之也產生了巨大泡沫:一張面額為30元的電影票,消費者掏9.9元,片方和票務平台出20.1元,但票房仍以30元計算。一位業內人士估算,去年中國電影的440億元電影票房中,有30億到50億元來自票補。

  票補拉高了票房,卻傷害了電影業

  票補所推動的中國電影票房“虛高”,讓一些清楚真相的人擔憂,他們認為票補這種人為推動帶來的“非理性繁榮”,恐將帶來電影市場的“泡沫化”和市場秩序的紊亂,長此以往對電影產業健康發展不利。

  在今年的上海電影節上,資深電影人吳思遠就認為電商幫了電影的同時,也損害了電影,“9塊9一張電影票,不應該是這樣的。全世界都有網上售票,電商只收手續費,電影票還是一樣的價格,該50元就是50元。”吳思遠說反觀中國的電影市場,電商與片方燒錢補貼,讓觀眾覺得電影票是低廉的,50塊一張電影票反而成了暴利,“對這種狀況,我是非常悲觀的。中國經營者的素質與誠信很有問題,春節期間,我們跟電商簽了協議,承諾票價不低於影院售價的最低價格,但沒有人遵守這規定。這種現象對我們來說很痛心。李安說中國電影太浮躁,的確是浮躁,我一直很憂慮什麼時候我們能踏向正軌,有關部門應該正視。”

  越是爛片越需要票補

  票補除了造成票房虛高,還衍生出不少電影造假的新手段,例如直接出錢買票房、虛假排場、製造電影票房火爆的假象,像今年3月上映的《葉問3》、不久前《致青春2》都被懷疑重倉票補、票房注水等亂象。王長田認為電影行業的一些不太正常的營銷手法,在某種程度上損害了整個電影行業的聲譽,甚至讓一部分觀眾產生了一些反感,加上票補減少,這些因素加在一起的結果,就是今年到目前為止,中國電影票房總成績都不太理想,“今年整個暑期檔票房估計就是15億,甚至更少。”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分析,票補的力度和上映影片質量也有一定關係,“現在越是爛片可能越需要這種手段”。

  弱小的電影產業讓票補難持續

  王長田認為,今年,電影行業不管是售票網站還是片方,都意識到票補這件事情是不能夠持續的,“因為中國整個電影產業還處在比較弱小的狀態,他們的利潤本來就少,這也不是一個良性的商業模式。目前,在大家減少票補後,觀眾觀影的消費能力在某種意義上提不上來。現在這個情況表現了觀眾真正的消費能力,中國票價相對有點貴,對他們來說有點壓力。”

  對於票補退潮,接受採訪的業內人士均表示支持:雖然票補減少,電影票房數據短期內難免下滑,但從長期來看,“票補”減少意味著票房水分減少,這對於行業的健康、理性發展大有好處,更有利於促成中國電影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率型的轉變。而這一變化,是符合電影行業高度依賴內容的發展規律的。

  (來源:北京青年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