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別讓科學素質拖了創新後腿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7-15 13:23:02


 

  沒有科學普及,創新無從談起

  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曾經對其資助的科普場館項目進行評估,其中有一個調查是詢問科學家在青少年時期對他們影響最大的事件是什麼,將近一半的科學家選擇了參觀科技館、水族館等科普展覽。看似不動聲色的科普活動帶給人的影響超乎想象。

  但科學普及對創新的作用遠遠不止於此。中國科普研究所信息研究室主任鄭念研究員認為,科普為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市場保障。

  “從歷史上看,17世紀晚期的科學革命和19世紀初的工業革命之間的這個時期,是歐洲知識流動和技術擴散的關鍵階段,企業家、科學家和技術發明家之間的交流和傳播,新技術新產品向社會基層的擴散和流動,都加速了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並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基礎和環境。”鄭念說。

  創新的技術和新產品的出現,需要在市場上實現其價值。這要求廣大消費主體具有消費這種新技術新產品的能力,才能使創新行為得以持續,創新價值得以實現。“而科普正是為創新提供技術市場和消費市場的重要手段。”鄭念不久前去浙江台州出差時發現,當地一些企業家與以前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開始意識到用科普方式來宣傳他們的新技術和新產品,不少企業在引進國外新技術的同時,建立展廳,來向公眾進行科普宣傳”。

  “碎片化”“孤島”現象亟待破解

  今年,網絡上關於引力波事件的兩輪“刷屏”讓我們見識了網絡科普的厲害。網絡科普及時跟進最新動態,受眾可隨時隨地接收。但如何保證網絡科普信息的科學性、如何讓點擊量真正代表閱讀量?隨著新科技迅猛發展,公眾對科學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我國科普公共服務水平還不高,用楊文志的話說:“科普這只翅膀的生長能力還有待提高。”


  談到目前我國科普工作存在的問題,尚勇表示,我們科普的機構設置、資源配置、工作模式、工作習慣等還不適應現代科普發展的需要,市場活力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科普資源缺少互聯互通和高效配置,“碎片化”“孤島”現象普遍存在。

  楊文志解釋說,我國科普領域內也存在“各自為戰”的情況。相關部門機構、各地方有很多低水平重複投入,同時資源不開放不交流不共享。這樣一來就造成很多科普作品、科普活動高成本、低水平、低質量,老百姓在科普中的獲得感也差。“本來就不多的錢還分散投入,產出效率低。”

  據了解,我國科普經費總量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2015年,我國中央財政科技預算支出為2587.25億元,其中科普經費為19.16億元,占科技經費預算支出的0.74%,全國人均不到2元。2015年美國聯邦R&D經費預算1354億美元,其中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經費預算29億美元,占R&D預算的2.1%,全國人均9.2美元。

  (來源:科技日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