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閩寧攜手20年合力脫貧攻堅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7-12 09:08:58


  中評社北京7月12日電/曾經的茫茫戈壁,挺立起排排白楊;昔日的連綿沙丘,綠染了片片果園。20年前,由福建和寧夏兩省區共同建設的銀川閩寧村,如今成為有6萬多人的嶄新城鎮;而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的西海固地區,更是舊貌換新顔、生機盎然。閩寧協作20年之際傳出消息:寧夏有望提前實現全區脫貧。

  當年的援寧幹部領隊、福建省扶貧辦主任馬國林聞之激動不已。他清晰地記得掛職出發前那一幕幕情景:1996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包括4個單列市在內的東部13個省市結對幫扶西部10個省區的戰略部署,其中,確定福建對口寧夏。當年11月,福建成立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時任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擔任組長。習近平明確表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是一項政治任務,要堅決完成。

  六盤山連著閩江水。以“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協作、共同發展”為指導原則,以“寧夏所需,福建所能”為具體指向,一場跨越2000多公里、歷時20年的閩寧協作由此展開;一個以政府援助、企業合作、社會幫扶、人才交流為主要內容的協作模式日漸形成。

  協作機制創新接力。兩省區率先建起高層聯席會議制度,每年雙方主要領導出席,定方向、立項目、督落實,20年來,從未間斷;率先建立市縣結對幫扶機制,福建沿海8個經濟實力較強的市、縣(區),與寧夏西海固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結成對子,拓展了協作的多領域;率先建立互派幹部掛職交流機制,先後互派360多名幹部到對方掛職,確保了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落實、工作到村、扶貧到戶措施的層層落實、持續推進。

  扶貧開發形成合力。在1997年的第二次兩省區聯席工作會上,習近平對扶貧開發提出了“動員企業家到寧夏投資辦廠”“開展經貿合作”“興辦社會公益事業”等具體措施。20年來,以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為目標,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協作,形成合力,開展移民搬遷,解決飲水困難,援建醫院學校,發展扶貧產業。160多個生態移民村、閩寧示範村拔地而起,大批貧困人口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大為改善。

  互惠共贏迸發活力。以市場為紐帶,以企業為主體,以共贏為動力,閩寧協作形成了“政府推動、市場驅動、多級聯動、廣泛發動”的新模式。創新理念,福建女企業家林水英創立的“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方式,被稱為“華林模式”進行推廣,西海固成了全區最大冷涼蔬菜基地;創新產品,福建企業家嚴國聖在西吉縣創建了“薯業帝國”,開發出29種土豆休閑食品,使當地農民增收超三成;創新模式,由駐寧閩商組成的投資公司牽線,閩商潘文賢的人造花工藝企業在西海固異地綻放,成為當地第一家出口創匯型企業;創新平台,福建“9·8”投洽會、“海峽論壇”,寧夏“中阿博覽會”,兩地聯手,加快企業和產品走出去步伐。

  海風吹綠黃土地。20年間,福建省委省政府組織動員各方力量,積極投身寧夏扶貧開發事業,無償援助各類資金12.8億元;20年間,對口扶貧主戰場西海固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由不足600元提高到近6500元,近4年增幅連續高於全區平均水平;20年間,福建向寧夏派出掛職幹部、農業和醫療技術人員、專家、教師、大學生志願者超過2000人……一串串數字的背後,是資金、物品的流入,是技術、人才的引入,更是觀念、理念的輸入。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李建華感慨地說:“閩寧協作,對於縮短東西部差距、增強寧夏經濟內生動力,發揮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閩寧協作20年,從單向的扶貧解困發展到經濟合作、產業對接、互利共贏的新階段;從單一的經濟援助,發展為教育、文化、醫療等多領域合作的新格局;從單純的政府行為,發展成政府、企業、社會相結合的對口協作新機制。閩寧兩省區黨委、政府咬定目標不放鬆,一屆接著一屆幹,走出了山海牽手、東西部協作的新路,提供了脫貧攻堅“扶真貧真脫貧”的樣本。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