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一直是“中國製造”的重要成分,改革開放伊始大陸製造微不足道,台灣廠商透過低端製造業務轉移,讓大陸開始與全球供應鏈體系相結合,並催生出本地的產業群聚。改革開放初期階段,以台灣為主體的港澳台外資曾貢獻了大陸半數以上的外來投資,台式管理擴散到中國製造的各個層面。如今中國製造席捲全球,台灣的歷史性貢獻功不可沒。但我們也要正視台灣過去的產業成長與獲利模式,現在已經逐漸接近盡頭。
台灣的衰退危機在於跟不上大陸的快速轉型,多數大型台商仍把大陸視為代工基地,侷限了發展的機會。當務之急不是導引廠商再次進行外延式的新南向,而應以長遠的戰略眼光,重新審視台灣在大陸的品牌與研發布局。大陸仍是世界成長最快的市場之一,已經孵育了若干世界級品牌,也提供了台灣企業品牌發展的可能。
另一方面大陸也是世界製造的中心,在若干前瞻與高端的領域,大陸的科技及製造能力已領先全球。在多年來解放創新研發的活力之後,大陸在電子支付、電子商務、無人車和無人機都有領先,工業機器人也在迎頭趕上。台灣不與其相連結,將是台灣自己的損失。
新政府指責前政府的政策導致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依賴程度過高,但統計數據顯示台灣對大陸依賴程度大幅增加是在扁政府時期,這是經濟力量的結果,硬要扭轉、對抗只會徒勞無功。新南向政策很好,但絕對不能不顧好最重要的大陸市場。新政府的作為其實是以政治意識型態主導,勢必傷害經濟。
台灣沒有道理不選擇與中國大陸合作共生,兩岸應該共生而非孤立,這也是台灣生存與發展的必需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