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吳敬璉:有辦法化解“僵屍國企”退出障礙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5-13 14:53:24


  中評社香港5月13日電/【摘要】我們確實擔心失業問題,但通過支持一個本來已經資不抵債和產能過剩非常嚴重的企業繼續運行,來保證一部分人的就業,和直接用資金保障這部分人的生活,哪一個效率更高?答案顯而易見。我們整個國家的財政能力,要化解不良資產問題也是有可能的。

  假如說我們把主要的經濟學家們召集在一起,讓他們預測未來五年中國GDP增長可能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區間,非常有意思的是,樂觀的經濟學家和悲觀的經濟學家給出來的數字將非常貼近,基本上都在6%-7%之間。

  唯一能夠把增長速度穩住的就是創新和產業升級。但更重要的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方案形成至今,改革落實的速度慢於經濟學家們的預期,中國需要更強的頂層協調來推進改革。

  在創新產業的培育中,政府應當將產業政策集中在教育、科研、知識產權保護、金融體系改革等基礎性的方面,而非直接支持某一產業,凡是政府明確支持的一個產業,這個產業就會很快發展,但產能過剩也會更快速地形成。

  供給側政策與需求側政策是長期與短期的關係

  供給側政策與需求側政策,我不認為存在誰勝出的問題,這兩方面都很重要。其實大多數需求側的政策,主要是宏觀政策、短期政策,它其實更多的是平衡經濟。而供給側改革,更多地考慮如何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可持續的生產率的提高和技術進步,所以它可能是一個更長期性的政策。

  在發生全球性經濟危機的時候,討論供給側的政策是沒有意義的,那時需要的就是反周期、穩定宏觀經濟的政策;但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們考慮的是中國經濟還能不能持續增長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這時候考慮供給方面的政策是有意義的。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解決我國目前生產當中存在的低效率、資源配置不當、技術進步比較緩慢、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的角度來說,是比較有針對性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