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暾相信科學的力量,終將讓人類徹底跑贏地震。 |
中評社香港3月8日電/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雲南魯甸發生6.5級地震,一個名為ICL的地震預警系統成功發出預警。據報道,該地震預警系統分別提前10秒和57秒為雲南省昭通市和昆明市提供了預警,還觸發了分布在雲南昆明、昭通、麗江、四川宜賓、涼山、樂山等地的26所學校的警報。
在魯甸地震成為焦點新聞的時候,這個消息也登上了一些門戶網站地震專題報道的首頁,並引發了輿論對地震預警話題的關注。
那中國文明網報道,幾天,ICL地震預警系統的主研者、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一直關注輿論的反應,他不斷接受媒體採訪,回應公眾的疑問。對他來說,每次地震,都是對該系統的檢驗,也是對自己回國多年來奮鬥成果的一次檢驗,更是向公眾普及地震預警知識的機會。
1.膽大:勇敢挑戰從未涉及的地震預警領域
在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總是有一個忙碌的身影,他個子不高,卻疾步如飛,穿梭在各個辦公區間,“快一點,再快一點!”是他最愛說的口頭禪。這個“急性子”的男人就是王暾。40多歲的他,是目前世界最大地震預警系統的研發者。
在同事眼裡,這個和地震賽跑的人簡直就是拼命三郎。“王大膽是他們送我的外號。”王暾笑得像孩子一樣開心。“沒說錯啊,我確實很膽大!敢於嘗試,說幹就幹!”
2008年5月12日,擁有中科院力學研究所博士、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的王暾,正在奧地利科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汶川大地震消息傳來,王暾震驚,災區照片,讓他流下男兒淚,當他搜索地震預警系統時,發現日本已經擁有,中國卻沒有時,他在當天作出決定回國,“國家需要有人研究出這個系統!一路求學,我想把知識用在國家、社會最需要的關鍵領域。”王暾說。
一個月後,王暾放棄了在國外當教授的夢想,帶著四處求借的300萬回到成都。學力學和物理學的他,此前和地震類工作的接觸為零。“我跑人才市場挖人,因為覺得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有人還以為我是瘋子。”王暾回憶,口水都說幹了,才打動了7個人加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