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念抗日烽火中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暨林可勝教授學術座談會在貴陽召開。 |
中評社香港12月21日電/全國台聯副會長楊毅周在“紀念抗日烽火中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暨林可勝教授學術座談會”上表示,海峽兩岸共同紀念林可勝教授,就是希望發揚他那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兩岸同胞放下心中的分歧,本著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大局,共同建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架構。
楊毅周說,林可勝教授的祖籍是福建龍海,出生在新加坡,是第四代華僑,從小就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報效祖國的堅定決心。1925年回到祖國,在協和醫院從事生理學研究,很快就成為20世紀上半期中國著名的生理學家、醫學家、教育家,成為享有“中國生命科學之父”美譽的中國生理學會的創始人。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林可勝不顧同僚勸阻,家庭親情的呼喚,毅然放棄優越的生活條件,奔赴抗日的最前線,投身到戰火紛飛的抗日戰場。為了免去後顧之憂,他將家屬安頓在新加坡後即只身回到武漢,開始組織中國紅十字總會救護總隊,實際參與中國軍隊抗日第一線的醫療救援工作。他參與中國遠征軍,遠赴緬甸抗戰前線開展救援工作。
楊毅周認為,今天,我們紀念林可勝教授,就是要緬懷他和抗日救護總隊為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所做出的貢獻。林可勝教授和抗日救護總隊作為活躍在抗日第一線的集救治、教學、醫療一身的隊伍,不怕犧牲,不怕困難,為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增強有生力量,有效抗擊日本侵略者起到了關鍵性的支撐作用,貢獻巨大。由於歷史的原因,林可勝教授和抗日救護總隊的事跡並沒有被廣為傳播。因此,我們今天召開這個紀念會,就是要告訴世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包含著林可勝教授及其救護總隊的鮮血和淚水,犧牲和奮鬥。我們一定要永遠銘記林可勝教授和救護總隊為中華民族的解放所做出的卓越工作。
楊毅周認為,我們紀念林可勝教授,就是要高揚他高尚的人道主義理想。作為一個醫療工作者,林可勝教授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他組建救護總隊後,提出要以“救死扶傷、博愛恤兵”為宗旨,同時制定八項規定:一、具豐富情感;二、抱犧牲志願;三、本博愛精神;四、獻科學身手;五、做精密準備;六、求迅速效率;七、保傷病安全;八、增人類幸福。本著人道主義的理想,他所領導的救護總隊對所有的抗日部隊,不分貧富階級,不分官階級別,不分國共,一視同仁,但凡需要,一並支持。他在救治的實際工作和教學工作中從來都是認真負責,精益求精,充滿著救死扶傷,生命第一的人道主義理想,為人們所深深敬仰,對後世也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