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一帶一路”內熱外冷?先減少種種認知誤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2-16 10:10:22


 
  5.一帶一路≠對外援助

  許多人將“一帶一路”當做對外投資或援助,擔心四處撒錢是否划算,是否引發債務危機,畢竟國內還有許多要用錢的地方:扶貧、設施改造等。其實,“一帶一路”並非對外援助,其提出從國內背景說,是為了解決改革開放兩大問題:解決發展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問題,以及全球化效應遞減問題,因此也標誌著中國從融入到塑造全球化,從向世界開放到世界向中國開放的態勢轉變。從國際背景說,是中國塑造歐亞一體化,鞏固大周邊依托,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深化經濟技術合作,建立自由貿易區,最終形成歐亞大市場。同時也表明美式全球化一是“玩不動”:全球範圍的全球化難在,區域性合作安排成為主流。WTO的衰落與(R/B)FTA、BIT的興起就是明證;二是“不想玩”:TPP+TTIP=EBC(everyone but China),指責中國“搭便車”就是典型表現。當然,更直接的原因是全球金融危機導致西方購買“中國製造”的能力急劇下降所導致的中國產能過剩。金融危機爆發迫使中國發掘“一帶一路”新市場,轉移優質富裕產能。“一帶一路”的市場機遇正在於人口與產出的巨大反差——63% vs. 29%:“一帶一路”沿線65國家占世界總人口的63%,產出卻只占世界的29%,而中國GDP超過沿線國家總和一半,是128個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因此能夠玩轉“一帶一路”。

  中國是學習型大國,“一帶一路”是幹中學,學中幹,中國受益於西方的工業化,中國有責任把學到的東西跟周邊發展中國家分享,所以“一帶一路”也是學習效益的體現。總結兩年來國內外的一帶一路認識與實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歷史與未來:從絲綢之路的文明割裂帶到文明融合

  首先,通過回顧歷史,從認識論上,我們驗證了“一帶一路”的歷史合法性。早在2000以前,歐亞大陸就通過絲綢之路連接在了一起,極大地促進了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交流。其次,通過立足現在,我們證明了“一帶一路”的現實合理性。因為就國內而言,我國國內的互聯互通已經完成,為其提供了良好基礎;就沿線其他國家而言,中國的發展模式和已經取得的成就激發了他們獨立自強的鬥志、走自己的發展道路的願望,這種後發國家所共享的價值觀超越了曾經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現代化發展模式;就區域而言,“一帶一路”的建設通過各國合作提供公共產品,可以彌補亞洲基礎設施的巨大缺口。最後,展望未來,我們認為雖然道路曲折,但是前途光明。儘管“一帶一路”涉及的很多國家國家是文明的斷裂帶,但是在斷裂之外我們也應看到文明的融合。風險雖然不可避免,但是機遇也切實存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