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在安全
從人類生存和發展基本要求看,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糧食安全應該是糧食生產的終極目標。習近平指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來說是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旦發生大饑荒,有錢也沒用。解決13億人吃飯問題,要堅持立足國內。” 2014年5月9日,習近平到開封市尉氏縣張市鎮高標准糧田綜合開發示範區考察時說:“糧食安全、‘三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各級黨委和政府一定要抓緊抓緊再抓緊。”
“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食者國之寶也”。糧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兩千多年前,司馬遷在《史記》中就曾寫道:“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20世紀70年代,基辛格在負責起草《國家安全研究備忘錄第200號:世界人口增長對美國的安全及海外利益的意涵》時也指出:“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列寧也曾經說過:“真正的經濟基礎是糧食儲備,沒有它社會主義制度只是一個願望。”對中國這樣一個13億多人的發展中大國,糧食安全一直是“天字第一號”的大問題。近些年國際糧價大漲,世界糧食儲備降到了30年來的最低點,糧價持續飛漲已在30多個國家誘發糧食危機,甚至損害了經濟增長并危及政治安全。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對糧食安全的擔憂大為增加。“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建立風險識別和預警機制,以可控方式和節奏主動釋放風險,重點提高財政、金融、能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糧食、生態環保、安全生產、網絡安全等方面風險防控能力。”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全而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幹意見》指出:“抓緊構建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國理政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綜合考慮國內資源環境條件、糧食供求格局和國際貿易環境變化,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撑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國內糧食生產,嚴守耕地保護紅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更加積極地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和農業資源,有效調劑和補充國內糧食供給。”
有人認為,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雖然土地、水不能流動,但糧食可以流通,“糧食安全”可以購買。這實際上是選擇性地規避“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自產、進口兩種資源”“開放型經濟”的主次關系,簡單而不顧長遠地將糧食安全推給了“市場”,給糧食安全留下極大隱患。所以,習近平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2015年7月16日, 習近平總書記到吉林延邊考察調研,走進有“平崗綠洲”之稱的延邊地區最大的水稻基地,看到7200公頃綠油油的秧苗長勢喜人,他說:“中國有13億人口,要靠我們自己穩住糧食生產。糧食也要打出品牌,這樣價格好、效益好。”2015年4月30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說:“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夯實農業基礎地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所貴惟賢,所寶惟穀。”“稻”是生存之道、發展之道,一米一飯關系國家安危、人民幸福。“糧”來自於良田、良技,千裡沃土藏著食糧,藏著豐收和希望;科技之光點亮糧食生產,點亮全面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