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創盛 |
柯創盛:反對派候選人並沒有打“雨傘效應”牌
我和大家重溫一下,港英年代的地方行政基本上就是區議會、分區會、互助委員會。另外,回歸18年後,政府都注重地方行政建設的,特別是區議會層面,都是兵家必爭。也看到一個現實是,這次是“雨傘運動”後第一次區議會選舉,帶給市民一個“民意反射效應”,在運動發生時,在地區裡起了很多變化。它不同於03年,當時是一面倒的,大家對政府、23條立法、執政都是很埋怨的。但這次我們可以看到,對於“佔中”有支持也有反對。在政改方案被否決後,我們會看到,接下來的區議會選舉是一個反射效應,不外乎兩個結果,一個是支持反對派否決政改,一個是支持政府或建制派將反對派踢出議會。
區議會選舉出現“三化”特徵
我想說明的是,我對這一屆區議會選舉是抱有信心的,這個信心來自平時在地區的接觸,包括與居民的直接聯繫、溝通、聆聽,第二是憑著建制派同事在地區的實幹。
在這次選舉裡,大家都會看到一個事實,就是“三化”,專業化、年輕化、學識化。這都體現了整個區議會選舉生態,以前那種街坊保長式的參選未必奏效,說明了大家不論任何黨派都很重視區議會選舉,這個選舉直接影響到接下來的立法會選舉、甚至政府在地方投放資源的工作模式。
政治議題在區議會選舉中炒不起來
我就強調一樣東西,整個氣氛,“雨傘運動”之後對於我們區議會選舉未必能起到覆蓋性的效應。這個效應是指,我們會看到,從選民和街坊的角度,會選一些比較實幹的人、在地區深耕細作的人作為其代表。過往幾次的區議會選舉,也說明了都是想選實際能幫忙的代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