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輿論已難再稱為一條只有局部意義的“戰線”,它和整個社會密切交織,社會有多大,它就有多寬。每一起重大事件的處理成功與否,除了事實性元素,輿論的滿意度也是重要部分。它不僅影響相關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也會經互聯網發酵後牽動整個官方的形象。
因此在重要關頭辟出精力面對媒體,這需成為各地政府遇重大事情時的“規定動作”,回應社會的每一項關切亦應成為每一級政府極盡所能去履行的職責。圍繞這個問題再不應有任何猶豫,要知道,官方在這方面的任何懈怠都可能導致謠言滿天飛,這種事實上的輿論放任自流必會對民眾的信心形成侵蝕。
中國各地官員大多是從基層一步步苦幹出來的,他們往往信奉多做少說、低調,很少受到直接與輿論打交道的訓練。一些人有點怕面對記者的詰問,更願意把定好的口徑和現成的通稿交給媒體,避免在記者會上出現。
這裡也有一些官員不想承擔責任的原因。事情處理的好壞,都是集體負責。而一個官員萬一面對記者“說錯話”,責任就可能成為他個人的。
無論如何這樣的情況不應繼續下去了。如今中央部委的官員在回應輿論關切方面相對比較積極,越往基層走,官員不願或不善於面對輿論的問題越嚴重。或許到了需要國家下大力氣、打一場全面攻堅戰推動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 |